01雲山寺
雲山寺在日據時代原為村民看戲的戲台,光復後由地方人士將個人家中所供奉的佛像安奉於此,遂成寺院
雛形。其中以目前管理人張文瑞兄弟出錢最力,將原戲台大肆整建,而有今日之雲山寺。
如果按照匾額落款的年代癸卯年(民國五十二年)來看,這一年應該是雲山寺重建落成的年代。
雲山寺的造型很簡單,堂上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右側擺著辦公桌一面,為知客處,左側是廚房兼寮房,
空間略顯狹小。
根據目前實際負責雲山寺管理工作的鄒姓老人(七十多歲)表示,從小就在這原戲台的雲山寺長大,其父也
多少參與了雲山寺的創建,他可以說是繼承父志,一切以雲山寺為生活重心。
雲山寺在彰化與南投的通衢大道上,由於寺院本身由在家人管理,是故是比較接近一般民間的信仰。
雲山寺現址在日據時代,為里民聚會場所,俗稱公廳。光復後亦為里民酬神廟會地點,原有土塊房屋,年
久失修倒塌,致酬神廟會均在露天舉行,適有原在個人家中供奉佛像之雲山寺前住持張仙景,正在覓地建
立獨立寺廟,俟經地方人士推荐,民國五十一年由里民配合部分經費,於現址興建,民國五十二年落成安
座。
雲山寺興建經費除部分由里民樂捐配合外,由各方善信樂捐,限於經費及建地因陋就簡,三十多年來,保
持原貌。本寺供奉主神為釋迦牟尼佛,同祀尚有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寺宇雖顯狹小,參拜供奉善男
信女,絡繹不絕,香煙不斷,每年在本寺,光明燈有二十人以上,安太歲者亦近千人。
雲山寺現任住持張文瑞係在家居土,由於本寺完全由在家居士參與,為推進寺務設有管理委員會,並有誦
經團,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日及每逢週六,必誦經禮佛,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為諸善信消災保平
安,本寺虔誠歡迎各方善信、居士、菩薩蒞臨本寺示教。
寺址:南投市彰南路三段1巷1號
電話:(049)253506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33)


02慈世寺
慈世寺創建於民國甲寅年(六十三),原創者為一地理師,由於見此地地理風水奇佳,遂在這裡建寺安住。
後來因緣轉變,而改為佛寺,並由如慧法師住持。
慈世寺位於小山坡上,坡下正在興築浮屠,尚未完工。由於慈世寺當年初建時並未考慮到會成為寺院,是
故乍看之下頗似一般民居,不過窗橋門形卻又帶幾許古昧。
從階梯上來,就可以看到大殿,大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殿口題偈曰:
慈事渡溪橋洗缽歸來雲滿袖
世緣修佛界談經空處而飛花
橫批
慈雲法雨普蔭黎世
大殿兩旁分別為地藏殿及延壽堂,主要是供奉牌位之所,格局中規中矩。
慈世寺雖小,年代亦不久遠,但是卻對慈善車業頗盡心力,譬如對老人院、孤兒院的救濟不遺餘力,這次
造訪巧遇寺裡白米、麵粉大施捨,主要對象正是南投縣市的貧苦老人、孤兒院,令人十分感動。
寺址:南投市福星里彰南路三段1837號
電話:(049)252331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31)


03慈雲禪寺
慈雲禪寺原創於民國七年,由居士黃新枝所建,初造平房數間於現址之山門前,稱「旨德堂」。不久黃新
枝逝世,民國十年由達明(王治)接管。民國四十年開始,重建大殿,但工程時建時歇,一直無法順利完成
。延宕到了民國四十四年,戒心和尚及其弟子演空尼師受當地里長蕭功勝,以及信徒廖文瑞等人之禮請來
寺賡續建寺工程,演空尼師並晉任住持。同年已用工程完竣,舉行佛像安座大典。民國四十九年增購寺地
,五十三年興建觀音寶殿,歷時三年才告完成。民國六十年翻修前後殿,並在山門前廣植花木,後殿前開
花園花圃,整個工期於六十五年十月竣工。
慈雲禪寺的中興者演空尼師,字寬雲,台中市人,民國二十三年生,民國四十二年十九歲時投禮台中慈善
寺戒心和尚出家,四十二年入台中佛學院,四十四年晉任慈雲寺住持,同年十一月在台中寶覺寺受具足戒
,四十七年從台中佛學院畢業。民國五十六年起膺任南投縣佛教支會理事長,以及省佛教分會理事數屆,
五十九年受聘為南投清山寺住持。演空尼師對慈雲、清出兩寺建樹頗多,可惜英年早逝,於民國七十一年
十月圓寂。目前慈雲禪寺的住持是演空尼師的弟子乘玄尼師。
慈雲禪寺的格局,由山門入口,會先經過一圓形花圃,再過一堵矮牆,接著就是大雄寶殿,大殿內供奉本
師釋迦牟尼佛。過大殿右側為「演牢上人紀念堂」及圖書館,館內除了佛教藏書之外,還供有演空尼師的
舍利及遺留下來的法物。左側則是知客室及僧眾寮房。後殿曰「圓通寶殿」供奉觀世音菩薩。
慈雲禪寺雖然沒有雄偉的殿宇,但由於環境的清幽,以及歷任住持的努力,寺務一直發展的十分順利,寺
中尼師亦有相當修為。
寺址:南投市振興里南鄉路12號
電話:(049)222051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23)


04滿天佛堂
滿天佛堂原創立於日據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而工程卻完成於大正二年(一九一三),昭和九年(一九
三四)因堂宇腐朽而重建,同年十二月三日落成。
滿天佛堂於大正元年時堂址在台中豐原,原名「慈信堂」,由第一代住持張明月放大正二年遷移至此,張
明月法號普雲,該堂為齋教龍華派,張明月居士的太空階位是齋教最高。張明月居士於大正十二年往生,
後由其子張樹和,法號普深,繼任為住持。張樹和民國十五年生,台中人氏,早年在慈信堂皈依,往生後
民國五十三年由其子現任住持張錫動,法號普進接任,張錫動現年(八十五年)七十四歲。
滿天佛堂在日據時代屬日本曹洞宗派下,以觀音菩薩為主供,另奉釋迦牟尼佛,寺產有一甲餘自耕地,一
年有四次固定法會,分別為農曆正月十五日、三月二日、七月十二日及十月十五日。
滿天佛堂的格局屬四合院式,從大殿內「佛光普照」匾額的落款年代民國丙午年重修紀念看來,丙午年(
民國五十五年)滿天佛堂是有整修過,但本殿的格局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更動。
滿天佛堂基本上是家族式的佛堂,由祖孫三代傳承至今。
寺址:南投市彰南路一段353巷27號
電話:(049)221634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27)


05福慶堂
福慶堂草創於清乾隆六年(一八四一),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年因堂宇腐朽而改建,日據昭和七年(一九三
二)集資重建,並舉行落成紀念儀式。
福慶堂有史可稽共歷經四代住持,第一代黃普親,第二代蔡普漢,第三代簡國,第四代簡澄(丁)淵。其中
簡國於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往生,其子簡澄淵接任住持,民國六十五年往生,距生於民前五年(一九0
六)世壽七十二歲。
福慶堂屬齋教龍華派,大正十三年加入「台灣佛教能華會」,歸入日本曹洞宗派下,殿內以釋迦牟尼佛及
觀世音菩薩為主供。
福慶堂在簡澄淵往生以後就呈沒落趨勢,堂內古物及佛像屢遭盜竊,加上後繼無人,終致衰敗命運。殿內
佛像因無人繼承之後,大部分分送他人,現在原堂大殿作為堆放雜物之用。目前大殿上唯一有價值的東西
,是一塊約距今約二百五十年左右的「尊重正教」匾額,題者為陳慶鏞,匾額記載的內容為,
「賜進士出身,誥授朝議大夫掌陝西道監查御史稽查工部事務巡視西域察院署理吏科給事中兼署河南湖廣
山東京畿道事,欽命辦理福建團練各事宜,奉旨賞戴花翎前工科給事中申辰乙已、壬子會試監試官癸卯順
天武鄉試監察大臣壬辰翰林院庶吉士式英殿協脩加三紀錄十一次,晉江陳慶鏞敬題」。
福慶堂在簡國(普寬)住持時常住人數有十二人,到了民國四十六年左右,簡澄淵住持時,人數為七人。在
昭和年間改建時原為草庵,改建時向前移建數公尺。原法會一年有五次,即二、六、九月十九日,及四月
八日、十二月八日。
簡澄淵往生後遺有四子,由於福慶堂背後已闢建商樓,兄弟各自持份福慶堂產業,有人主張拆除、有人小
張賣給建商,有人主張保留,在各有主張之下福慶堂雖免於拆除,但也因為乏人管理而呈破敗之象。在節
比鱗次高樓的侵逼之下,福慶堂的硬體恐怕也維持不了多久。
堂址:南投市藍田街6號(已廢)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41)


06慶福寺
慶福寺創於光緒三年(一八七七)。現在的慶福寺應該是民國四十四年重建的,殿口「慶福寺」的匾額落款
的年代為「民國歲次巳末」,巳未即是民國四十四年。殿內目前供奉的是祖師公,龕上並有「開台祖師公
」的匾額一塊。
寺前有一戲台,台左側有一金亭,其「金亭重建碑記」如是記載:
「慶補寺供奉祖師公,數世以來已成為在民宗教信仰中心,賴神明庇佑,地方安寧,遠近信徒絡繹不絕。
原有金亭老舊窄隘,不敷使用,第四屆管理委員諸君,乃倡議重修,並分頭著手勸募經費,不廢涓滴,集
腋成裘,至今年始克籌足所需,並隨即興工。今個新亭竣工,匠心所運氣象堂皇肅穆,鄉親父老欣慰稱快
。爰誌其緣由,並將樂信芳名鐫刻於后,以為紀念。
「第五屆管理委員會謹誌,民國七十七年歲次戊辰仲冬」
慶福寺位處南投市內轆,除了有管理委員會之外,寺內並有當地的老人會附設於此。慶福寺目前的情況是
較接近一般民間的神道信仰,並以藥籤遠近馳名。
寺址:南投市南營路430號
電話:(049)331562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37)


07養德禪院(南投市)
位於南投市安佳山的養德禪寺,是見智(自律)法師過去八年來獨自在山裡種茶、製茶、賣茶,以及獲得信
徒的支援,而建成了這座雄偉壯觀的華剎。現年(八十五年)四十九歲的見智法師以異於常人的毅力,令人
十分讚嘆。
落成後的大殿在八十四年農曆九月舉行了一場水陸大法會,台中善光寺的德僧法師,以及慧明法師亦支持
,並參與法會。
在一樓法堂處有偈題曰:
養心素淨門幾杵鐘舉消孽障
德願光明界前山雪景映禪林
二樓大雄寶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殿口有題於民國八十二年的偈曰:
安禪證適萬緣休不離救苦救雞
住佛尊嚴千古在莫論是色是空
大殿的背後則是一畦畦的茶園。整個養德禪寺除大雄寶殿已落成外,左右兩側寮房尚未全部完工。
養德禪寺座落的所在地,名曰「安住山」,在通往安住山的巷道兩旁盡是雜亂的傳統式墓園,景色蒼涼,
在接近禪寺時才有整齊的茶園等農田出現,是南投市極郊外的_座新興佛教寺院。
見智(白律)尼師民國三十七年生,台灣台南人氏,民國七十二年出家,得戒和尚為白聖法師。養德禪寺完
全由見智法師一人創建,過程艱辛。
寺址:南投市大庄路庄59巷89號
電話:(049)272893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39)


08龍泉寺
龍泉寺在日據時代稱「尊猷寺」,建於大正八年,原為日本淨土宗本願寺派的佈教所,由日僧依光亦義及
本多能峰負責。光復後由豐原張清河居士接管,後張居士因豐原金山寺之寺務繁忙無法兼顧,乃將能泉寺
交由普禧師姑負責。
民國四十三年前後本寺這裡曾一度為中國佛教會南投縣支會在南投的連絡辦車處,且有一甲餘地之寺產,
南投縣的吟詩會亦曾設於此。
龍泉寺早年曾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則供奉觀世音菩薩,大殿的樑柱、天花板均為木構,依稀可以看
出當年的盛況。寺內庭前還有防空洞一座,想必是二次世界大戰的產物。
目前龍泉寺的住持為釋從慈法師,寺內的法務相當頻繁,除了有佛學講座之外,每週均有二次的共修活動
。
寺址:南投市龍井街14巷1號
電話:(049)223211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35)


09觀音寺(南投市)
南投市的觀音寺創建於民國四十二年,由正虔尼師(一九一九∼一九八六)所開山。正虔尼師彰化縣人氏,
二十五歲時在台中后里昆盧禪寺出家,為苗栗大湖法雲寺覺力法師派下。大約在民國四十二年二月正虔尼
師亦協助中寮鄉的善德堂(後改名為仙峰寺)的整建。正虔尼師已於民國七十五年往生,目前觀音寺尚無出
家人繼任住持,但有前來掛單的僧人。
觀音寺位於南投市東山路,地處當地通往觀光聖地龍鳳瀑布的通衢上,背倚觀音山。大殿樓高三層,民國
六十八年落成安座。
一樓為地藏殿,右側為知客室,左側牆上並掛有正虔尼師法相一幅,二樓為觀音殿,三樓為三寶殿,供不
三寶佛,在這裡可以遠眺群山環抱,景色十分宜人。
目前觀音寺的傳統是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九日及十一月十七日兩天有舉行例行法會,前者為觀音菩薩聖誕,
後者為阿彌陀佛聖誕。
寺址:南投市東山里東山蹈13號
電話:(049)220498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