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人乘寺(文殊院)
人乘寺在南投地區共有五個分支寺院,分別是文殊院、地藏院、藥師院、覺華園、霧峰寺,預計還要興建的有觀音院及普賢院。
人乘寺派下寺院的開山為聖開法師,又號一無,祖籍黔北(貴州省)民國七年生,早年是拜在東初法師座下出家,與北投農禪寺聖嚴法師為師兄弟。
民國六十八年首在魚池鄉開創慈光山人乘寺的首座道場——文殊院,民國七十九年正式落成這座白牆綠瓦的莊嚴道場。這裡同時也是人乘寺僧團的住錫地。
由聖開法師所創辦的「人乘佛刊雜誌」,六十八年起即在此運作,同時以出版聖開法師開示弘法為主的「幸福音文化出版事業」亦運作多年,十幾年來推動的佛法事業卓然有成。
文殊院並設有「世界人乘佛教研究院」及「人乘學佛院」,培育弘法育年僧侶,分駐全省各分支道場,以下到各地巡迥佈教。
聖開法師一貫推動「人乘佛教」的理念,其宗旨是:「推行人乘佛教,弘揚佛教真理,淨化社會人心,發揮慈悲濟世,建設人間淨土,創造人類幸福」。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更在美國成立「人乘佛教世界中心」,使得其人乘佛教的理念推廣至太平洋的彼岸。在獲得美國聯邦政府免稅証明後,又成立了「世界人乘佛教推行委員會」,為人乘佛教推廣至世界各地而努力。
文殊院是供奉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文殊前方有一小尊本師釋迦牟尼佛。近年來為了接引更多人來聽聞佛法,擴建了可容納二百五十人的講堂,以及可容納二百人的禪堂,並且斥資改建般若圖書館,擴充館內藏書,以期發揮最大的社教功能。目前院內的各項硬體設備已臻完備,這所聳立在日月潭附近的寶剎,將再開創新一波的格局。
院址:南投縣魚池鄉東池村東興巷24-7號
電話:(049)896352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81)
02十方法華寺
在埔里的觀音山上分佈著諸多佛寺,除了久靈寺距離稍遠外,其餘的佛寺是一間挨著一間,她們分別是佛光寺、玉佛寺、十方法華寺、圓通寺。
其中十方法華寺算是規模較小的一個,她處在圓通寺及玉佛寺之間。根據山門匾額落款於民國戊午年(六十七),這應該是法華寺創建落成的年代。
法海無邊信願作舟帆斯登彼岸華池不遠精勤為警策自達真源
這是山門的題偈,入山門有彌勒佛(布袋和尚)金身坐像一尊,彌勒佛背後則是三寶佛供奉的大殿,大殿側則是寮房。庭院很小但亦栽植了修竹一片,為這個寺院帶來生氣及涼意。
目前十方法華寺的住持為知禪法師。
寺址:南投縣埔里鎮觀音路94號
電話:(049)912595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95)
03久靈寺
久靈寺的前身為「久靈堂」,乃屬民間齋教信仰系統,創建於一九0八年。原堂址在清朝時為砲台用地,由兩條溪流所環抱,形勢險要。地方居民稱此地為觀音山,又名生番頂。
民前三年黃阿金居士由石壁坑攜觀音靈旗來此供奉,由於當年有小兒疾病流行鄉里,據說觀音曾顯靈,因此便在此建立草庵供奉觀世音菩薩。而有一首詩偈曾經流傳於此地:
觀音東港水西流,音言合眾造宮廟山景地理移過北,佛祖登殿暫兩秋坐巽向乾水來乾,四山尖峰照大千
平地波浪真地穴,佛光普照萬萬年,民前二年正式建堂,名曰「久靈堂」。民國元年黃阿金居士逝世,四年埔里大地震傾毀,五年由莊普實居士重建,以木構為主的佛殿。民國二十年重建現有的大殿,二十三年完工。
莊普實居士,清光緒五年生(一八七九),南投人氏,三十四歲時(一九一三)在久靈堂皈依,民國四十九年往生,享年八十一歲。現任住持惟晙法師為達真尼師的義子,五歲時即來到久靈寺,現年(八十五年)五十八歲。民國五十二年時接掌久靈寺住持之位。惟晙法師民國四十四年禮演培法師出家,四十九年入伍服役,退伍後,民國五十三年在基隆十方大覺寺受具足戒。
久靈寺最早是供奉觀世音菩薩,很多老一輩的在地人還稱久靈寺為「觀音廟」。在進入久靈寺之前的矮牆門柱上還可以看到「久旱逢甘霖,靈感觀世音」的字樣。當我們進入大殿禮佛時才發現,主奉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其座前有一小尊觀世音菩薩。久靈寺的本殿還是大致上保留著完成於民國二十二年的樣式,在原大殿右側又增築了藏經樓及齋堂。目前久靈寺常住眾約在二位左右。
根據久靈寺住持惟晙法師的說法,久靈寺的緣起於早年一對夫妻攜子來此搭草茅居住,將隨身的佛像在此安奉,但由於靈異處處,傳說香灰治病頗有感應,加上草茅頂上結有虎頭蜂窩一個,不但不會咬人,還對前來參拜之人迎來送往。此一情況後才發展成久靈堂,乃至久靈寺。
莊普實往生後由其俗家女兒莊金池接任,莊金池即達真尼師。達真尼師民國七十九年往生,享年八十六歲。
寺址:南投縣埔里鎮觀音路71號
電話:(049)913176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05)
04中國宗喀巴佛學會
「中國宗喀巴佛學會」的創始人為丹增尊者。
早年丹增尊者隨開讓法師習佛,以改善人間日常婚、喪、喜、慶風俗為主。一次法會中幸遇來自蒙古的金剛上師甘珠爾瓦呼圖克圖,傳授密法給丹增尊者,六十七年、七十年開讓法師及甘珠爾瓦分別圓寂,丹增尊者個人獨自肩負弘揚如來家業的重任。這期間丹增尊者分別在台北、龍潭南天宮、新竹聖海宮、斗六順義宮、埔里真元宮、增法寺、普元宮、聖海宮、正心堂,一年一次聚會朝山點,借用附近國小廣場和教室,並結合兩百多位同修,作祈福、薦拔、護國水陸法會,為改善人間婚、喪、喜、慶而努力。
二十多年來丹增尊者走遍台灣各地,上山下海,舉凡醫院、太平間、殯儀館、墓地、火葬場,一切依佛法為人加持。一九九0年十一月到印度佛陀初轉法輪的鹿野苑,參加達賴法王傳授的時輪金剛灌頂修習,接著到菩提伽耶佛陀成道處,修習大乘七法門、中觀論、國王教戒書札,之後又到達靈鳩山佛陀說聖地修習空性灌頂,再到那難陀二歲譯經處,以及喜馬拉雅山夢那尼修習文殊五字真言、聖妙吉祥真實名經。最後農曆年過後到達賴喇嘛流亡印度的達蘭沙拉,接受金剛薩埵總持灌頂,一九九二年元宵隨達賴出家專修菩薩戒論及觀音法門,於三月回合。
回合後的丹增尊者於民國八十一年向內政部登記成立「中國宗喀巴學會」,積極推動各項弘法事業,初期學會規劃成立佛教道場、禪修場,以及養老院等各項工作。
「中國宗喀巴學會」座落的所在地曰「須彌山」,在全省已成立五、六個分會,這裡是總會。平常這裡僅由丹增尊者住錫,隨住者還有其母親及一位工作人員,有佛堂一座供奉藏密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塑像。
會址:南投縣埔里鎮一新里永豐路98號
電話:(049)932903,(02)3362535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21)
05心佛寺
根據心佛寺住持密宗金剛上師薩爾布.讓處仁波切(俗名張學志)所親撰的「心佛園記由」寫道:
「余幼夫怙,慈母撫育,年少背井,他鄉掛單,自力自立,半工半讀,披荊斬棘,為立丕基,奈因業障深重,幾近潦倒,幸蒙上瑞下智大師慈悲,收為門徒,賜法號心佛,從此皈依三寶,求於諸佛。發心勤修聖道,期生淨土,宏揚佛法,親建開山道場以竟願力。
「民國庚申正月廿三日吉時,蒙佛啟示,率張蔡是、張維莉、張維倫、張國珍等居士,擇於現址,起基建造,是名『心佛園』用以紀念恩師開悟。工程期間承古朝輝大德不辭辛勞,發菩提心經常巡硯,方便工程進行功德無量。
「心佛園主要工程,計分基層供養教主南無釋迦牟尼佛,及起居室,二樓供奉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南無阿彌陀佛及禪房、圖書室,三樓為丈餘佛祖莊嚴法相。另有倉庫、七寶池、心湖、許願池,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彌勒佛、福德正神等諸聖賢眾將分期進行,次第圓滿完成。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法界諸有情皆悉獲超昇,增長諸福慧,圓成盛善根,心佛本一體,感應難思議,悉發菩提心,同證無上道。中國佛教會會員三寶弟子張心佛(學志)沐手敬誌.佛曆二五二四民國庚申荔月十九日。」
「心佛園記由」中所提的民國庚申年,即是民國六十九年,同年開山之後首建大殿一層的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士等歷代傳承顯密諸佛菩薩,七十年開始建二層慈靈殿供奉西方三聖,並於二樓頂塑造高三十七公尺之金色大佛盤坐像一尊。七十四年增建講堂,七十五年建金剛寶塔(又稱心佛寺地藏殿),是為檀城式建築,上下共分五層,最下一層為地藏殿。先後寺院又購三甲多的土地,待進一步擴建利用。
開山住持金剛上師薩爾布.讓處仁波切,俗名張學志,南投縣人氏,民國三十八年生,八歲失枯與母相依為命,初中畢業後離鄉背井,辛苦奮鬥終在高雄工廠謀得一職糊口,後以半工半讀方式完成高中學業。後親近三寶蒙瑞智臨濟禪師收為門徒,法號心佛。民國五十七年與張蔡是(副寺金剛慈靈阿闍梨)結婚,婚後共同經營電子業務。六十八年瑞智禪師圓寂,為感師恩夫婦兩人於六十九年購地千坪建心佛寺。後張學志復修藏密,禮祈吉佳僧智義金剛上師座下,法號薩爾布.議處,後又愛大圓滿灌頂,法名頂仁千根上(普賢寶如來)
副寺金剛慈靈阿闍梨,俗名張蔡是,民國三十一年生,雲林縣人氏,二十六歲與張學志結婚,婚後兩人共同經營電子業務,六十八年同入山創建心佛寺,六十九年拜在智義金剛上師座下,法號明是,後受大圓滿灌頂,法名頂仁千作路嘎路(白度母寶佛母)。
心佛寺是一密教道場,寺中並有發行一份創刊於民國七十四年的「心佛園」季刊,且長期招收二十至六十歲短期出家人士。
寺址:南投縣中寮鄉清水村瀧林巷15-9號
電話:(049)601456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45)
06仙佛寺
仙佛寺位於南投國姓鄉,開山者是一位居士,姓張名添旺,號益瑞,自稱「混元禪師」。早年創辦中興測量公司,專辦政府機關之都市計劃、土地重劃等之測量。民國七十一年春因罹患腎臟萎縮病症,痛苦難當,在四處求醫罔效之下,在新營中山大禪寺獲得感應。回家之後日夜勤念阿彌陀佛聖號,並在觀音菩薩座前發下大願:「此生多病多災幾近死亡,世事無常,今已覺悟無常之道,故願發大願努力勤修行,病癒後願捨棄測量工程事業,而改行佛道普渡眾生,天下太平」,據說因佛力示現病情轉好。
仙佛寺的創建應在民國八十一年前後,其前身是原台中精修院所遷建。由於張添旺居士對土地規劃建設相當熟悉,是故仙佛寺的整體規劃都由其本人執行。
仙佛寺的所在地是一塊小山坡,被命名為「禪機山」,格局有大雄寶殿、極樂殿、齋堂、禪苑、彌陀講堂、養賢禪苑、龍藏(藏經閣)。寺內遍佈各種假山、水池、亭台樓閣,各式各樣的建築物皆以青綠為主體,加上環境綠化的相當成功,整座寺院呈現一片青翠綠意。
張添旺居士在易經五行風水上頗有鑽研,除了以彌陀聖號自持教人之外,風水及陽宅學有專門教授及著作。
仙佛寺的大雄寶殿供奉的和一般佛寺不同,和普通道教民間信仰亦有差別,是以「王禪老祖」為供奉,即中國西周時代的兵法專家,有「智聖」之稱的鬼谷子。鬼谷子俗名王詡,其成道後有「禪師菩薩」
「禪師爺祖」的稱號,在道教天界尊號為「玄風永振天尊」。
除了「王禪老祖」的信奉之外,仙佛寺的一切格局修持是比較接近佛教,雖它在南投是一座新興的道場。仙佛寺派下有二座分支道場,一座是位於台中縣后里鎮約三寶寺,另一座是位於新竹縣芎林鄉的大凡寺。
寺址:南投縣國姓鄉福龜村長壽路66-1號
電話:(049)724669
07仙峰寺
仙峰寺創建於一九0三年,由一出家僧侶(名不詳)所建,後出徐罔居士接管,名為「善德堂」。後再由詹蘭旺居士住持多年,因經費問題,導致寺務無法開展,而荒廢多年。到了民國四十二年二月才由正虔尼師前住持。
民國四十二年正虔尼師時代,時產約有一甲六分餘的山。正虔尼師五歲時在台中毘盧禪寺出家。
民國四十八年左右慧圓尼師一行人來此接續正虔重整仙峰寺。慧圓師現年(八十五年)七十九歲,早前曾披剃於南投德山寺達超尼師(一九0六∼一九七五)座下。
慧圓尼師到民國六十五年才把原大殿拆除,而寺院附近靠近山邊的堤防則於民國五十九年建立起來,最近幾年又拓建山門及圍牆,並在民國八十年新建一座三級的寶塔。
目前仙峰寺的格局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大雄寶殿及周邊寮房,第二部分為後來才又新建的念佛堂。
大雄寶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殿口有偈題曰:
仙境似桃園到此了無塵俗緣
峰嶺同靈鷲應學佛陀度生心
大殿右側是知客室及寮房,左側為觀音殿及地藏殿,而下方則是念佛堂。
據寺裡常住德信及德淨二尼師表示,早年廣欽老和尚雲遊至仙峰寺,還曾在此住錫過一陣子,為了紀念此一因緣,觀音殿內還供有廣欽老和尚塑像。
目前仙峰寺每月有八關齋戒共修,農曆七月有地藏法會一永日,農曆十一月有彌陀法會,常住眾共六位,本寺為尼眾道場。
仙峰寺的山門有兩座,接近寺院這一座是近年來隨著圍牆的築起而建的,門上的題偈頗可一觀。
仙敬於佛一心護持正法惟清淨
峰養以道三學增上真如妙莊嚴
寺址:南投縣中寮鄉永福村仙峰路42號
電話:(049)691224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53)
08正覺禪寺
正覺禪寺的開山住持是了一法師,現年(八十五年)七十九歲,乃東北遼寧省人氏,二十二歲時在遼寧省的雙峰寺出家。民國三十七、八年因時局不清國共內戰,移錫到香港,後在民國六十九年來台覓地建寺,比埔里佛光寺樂果老和尚來台稍晚。民國七十年正式創建正覺禪寺,後又創建正覺精舍,其中正覺精舍為男眾道場,現有住家五十幾位,正覺禪寺為女眾道場,住眾有四位,了一法師因是男眾故長住在精舍內,偶爾有事才至禪寺。
正覺精舍有長期講經共修,禪寺的女眾們多至精舍聞法共修,但並未宿泊於此。在結夏安居時往往共修人數多達七、八十人,法務相當興盛。正覺禪寺與正覺精舍的開山了一法師主要是傳承樂果老和尚的天台教法。
界舜法師現年六十九歲,是隨了一法師自香港來台,民國七十一年禮了一法師正式出家,目前是正覺禪寺這座女眾道場的住持。
正覺禪寺腹地並不大,但持戒精儼,整座佛寺座落在小山坡上,是一棟三層樓房建築,一樓殿口並有以取自弘一大師墨寶的對偈:
開示眾生見正道
猶如淨眼觀明蛛
二樓是僧眾寮房,三樓則是大雄寶殿,供奉華嚴三聖,殿口「正覺禪寺」的匾額落款年代是「民國辛酉七月」,辛酉年正是民國七十年。
寺址:南投縣埔里鎮向善路157號
電話:(049)913631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27)
09玄光寺
玄奘寺再下去約一公里處,是玄光寺的所在地,也是渡口,當年玄奘寺建寺的材料,皆由這裡上岸,再馱運上山。玄奘寺落成後,環湖公路尚未開通,欲至玄奘寺禮佛,瞻仰玄奘大師舍利,除搭船至此,再攀爬上山外,別無他途。道安法師在民國六十年左右晉山時,曾計劃把玄光寺收歸玄奘寺下,以作為四天王殿,結果二十多年過去,玄奘寺規模依舊,住持由道安而為悟明而為淨心,玄光寺仍獨立運作。
玄光寺由於緊鄰日月潭畔,風景十分優美,玄光寺線條簡單,在幾乎不加粉飾的殿宇下,有一份樸實之美。大殿右側有一「玄奘紀念亭」,記載玄裝奘三藏大師一生的傳奇故事,大殿的入口處有詩偈題曰:
潭影鳥花契禪性
晨鐘暮鼓發天心
字偈雖簡單,但意義深遠,頗能反映出玄光寺的地理位置。大殿中供奉玄奘大師的立像一尊,其他擺設和一般佛寺無異。寺中有一位年過七旬的老比丘尼,以販賣佛教紀念品為招徠,獨自一人,未見其他法師同住。老法師並不願意多談,只是直誇玄奘寺裡的師父「福報好」,言下之意頗有落寞之慨!
玄光寺主要是以吸引至日月潭觀光的人潮為主,平常不可能有任何講經法會,加上師父年邁一人居此,玄光寺的發展僅止於此了。
寺址:南投魚池鄉日月村中正路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79)
10玄奘寺
民國三十一年,日本人在南京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發現裝有頂骨的大石匣,但匣上所刻的字跡已難辨現。爾後經過考古專家學者的考據,證實這是失落已久的玄奘大師頂骨。日本人振奮之下,於是就把玄奘頂骨運回東京,並供奉在琦玉縣慈恩寺塔內。
民國四十一年秋,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日本召開,中國代表章嘉大師、印順法師、趙桓惕、李子寬、李添春等居士,向日本政府當局交涉歸還玄奘遺骨一事,獲得日本同意。
民國四十四年冬,由日本僧人蒼持秀峰護送來台,政府當局亦在同年核准,由趙桓惕老居士籌劃,並任董事一職,四十五年開始在日月潭畔動工,五十三年才告落成,工程先後達九年之久。由於當時環潭公路(玄奘大道)尚未開通,一切的建材均由渡輪搬運,工程艱臣可見一斑。
初建完成的玄奘寺共分三層,一層大殿供奉玄奘大師取經雕像一尊及鰲魚觀音大士像,二樓為講經堂,三樓供奉玄裝大師靈骨。
玄奘寺的首任住持為鎮江金山寺方丈太滄老和尚,民國五十七年三月由演培法師接續第二任住持,演培法師由於久在南洋弘化,自認對寺務無法兼顧,於是屢函向董事趙恆惕老居士請辭。
民國六十年三月獲玄奘寺董事會核准,並敦請道安法師晉山陞座,這時候在政府與歷任的住持努力下,耗資一千三百餘萬台幣的玄奘大道甫完工啟用,雄偉的山門此時亦正趕工興建中。玄奘寺是一座仿唐木造的水泥式建築,由名設計家盧毓駿教授所設計,雄踞日月潭畔,頗有後來居上的大叢林架式。
道安法師(一九0六∼一九七七)在接任玄奘寺後,欲以玄奘大師之精神,將玄奘寺建設為一個佛教聖城,他的計劃如下:
1.離玄奘寺山腳下一公里處,即渡船頭畔之玄光寺,收歸玄奘寺,俾將來改建為天王殿。
2.天王殿後再建圓通寶殿,殿內塑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
3.現之玄光寺改為玄奘殿,殿後再建萬佛殿一座,殿兩側建知客室及僧寮亭閣。
並在這佔地數千公頃的寺地上建玄奘大學,且在大學部擬設四院三十系,設五所佛學研究所。如此偉大的宗教設計,並沒有機會實現,道安法師在民國六十五年四月因法師體違和,而辭去住持,改由悟明法師接任第四任住持。民國六十六年春道安法師圓寂,這所奘佛教聖城的建設,就自然而然地落在後續住持的身上了。
由於玄奘寺擴建的工程龐大,並非一人一力可獨自完成,悟明法師任內在寺前立一玄奘大師碑記,民國八十年以後卸下住持之職,由淨心法師接任第五任方丈迄今。
目前玄奘寺仍是一殿一塔一寮,一殿者玄奘寺大殿,一塔者慈恩塔,一寮者殿後僧眾寮房。玄奘寺三十餘年來傲立日月潭畔,以玄奘大師之靈骨成為台灣名剎之一,但由於地處偏遠,除假日遊客至日月潭,順道赴玄奘寺瞻仰玄奘大師遺骨外,平常遊客及朝聖者並不多。
寺址:南投魚池鄉日月村中正路261號
電話:(049)855263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75)
11玉佛寺
玉佛寺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民國五十八年永慈法師在信徒的介紹下購得現址,簡單地搭蓋茅蓬,以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聖號為修持依據,取名「香光精舍」。民國五十九年正式落成之後,由於地理環境特殊,數年間竟吸引不少有心辦道的僧伽四眾來此開山弘法。
民國七十二年永慈法師將創建的香光精舍,贈與印德法師。印德法師以念佛自持,為了讓精舍發揮更大的作用,於七十三年拆除茅蓬重建。雖然在工期中,但印德法師仍然先後傳授了二次在家菩薩戒,舉辦寒暑假教師佛學講座,青少年佛學冬令營,以及佛七等活動。
民國七十六年工程完成之前,印德法師委由香港西方寺的永惺法師自緬甸迎回一尊六尺高的白玉佛,七十六年初夏正式更名為玉佛寺。落成後的玉佛寺高及一般建築的八、九層高,但由於採挑高式,殿堂的採光、通風更好,讓人感覺莊嚴無比。
現任住持印德法師,俗姓杜名蓮德,台南人氏,民國三十七年生。早年曾出入於齋教先天道的佛堂,二十二歲服役朋問接觸正信佛教,後於高雄千光寺受菩薩戒,退役後在商雄阿蓮鄉超峰寺裡圓宗法師剃度出家,翌年受具足戒於屏東東山寺。七十三年接掌香光精舍迄今。
玉佛寺原本的山門是在大殿前:最近幾年復又在大殿的左前方新建高大山門一座,並配飾照壁,整寺院的氣勢頓時磅礡起來了。
玉佛寺十分重視教育,長期提供埔里高、中、小學獎助學金。
寺址:南投縣埔里鎮觀音路87號
電話:(049)912155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13)
12白毫禪寺
白毫禪寺是最近幾年初興的道場,其開山為禪心法師,早年封門自修,曾在監獄中弘法之時,有感於工商發達之後,所遺留下來的多病諸弊,促使他有創建人道休息站一一白毫禪寺的念頭。之前禪心法師是相當排斥興建道場的。
白毫禪寺座落在南投名間鄉的含光山上;是禪心法師於七十八年元月帶領護法信徒開山動土,至八十四年七月土,第一期工程已完成,第二期工程的結構體也屆圓滿。
白毫禪寺創建的目的和一般寺院大不相同,日前寺院以輔導青少年為首要工作,每年舉辦國中「無塵學」,對象是小學升國中這一階段的肯少年。因為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正處於性格跳動、情緒激烈多變,在辨別是非能力薄弱之下,若不加以輔導,很容易偏離正軌。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學校就與白毫禪寺合作,將這一階段的青少年朋友送到「無塵營」。例如台北市教育局自八十一年度起,使與白毫禪寺合辦「國中無塵營」,每年分四梯次進行。
除了「無塵營」之外,白毫禪寺也主動走入校園,作一些校園的輔導工作,其輔導方式分為環境教育、生活教育及心靈教育,由於成效相當卓著,多年來頗獲教育當局的重視與肯定,並於八十四年十二月開始與台北市教育局為輟學學生合辦「白毫學園」,期盼藉由宗教的力量,喚回正走在邊緣中的青少年朋友們。
由於白毫禪寺座落的面積相當廣,先期工程雖然大部分已經完工,但未及完成的殿宇仍在。日前完成的部分主要是天王殿、大悲殿,大雄寶殿及兩廡的部分,末完成的部分是的部份是後方的西方三聖殿。由於建築雄偉,從遠處眺望,可以感受磅礡的氣勢。
大雄寶殿的供奉與一般寺院平常的奉祀大有不同,白毫禪寺的大殿是以《法華經》的「見寶塔品」所描述的情境而建造的。殿內有假山的造型,諸佛菩薩及天人、十大弟子像等,其中最特殊的是兩座寶塔。據「見寶塔品」的記載,此一寶塔乃從地湧出,寶塔為多寶如來成佛的誓願,只要有講《法華經》的場合,寶塔即會從地湧出。
左右兩廡各高四級,這裡有知客室、齋堂、講堂、寮房,以及各種法會的諸檀皆在此舉行。
白毫禪寺已成為中部南投地區新一波禪修、朝聖的所在,加上其特殊的立寺精神,更是諸多有心從事青少年輔導的法師、寺院所欲學習的對象。
寺址:南投縣名間鄉萬丹村山腳巷74一1號
電話:(049)233667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37)
13地藏院(南投縣埔里鎮)
地藏院是人乘寺在南投的五個分支道場之一,開山聖開法師在民國六十八年在魚池鄉創建文殊院,七十九落成後復在埔里牛眠里現址開創地藏院。
地藏院顧名思義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大殿二樓的一尊七公尺木雕地藏是這裡的鎮院之寶。大殿兩層為一般建築的三層樓高。
入山門右手邊為知客處,蹺過大殿,後方是「寂祥樓」,上有聖開法師的親筆題字。
地藏院建地寬廣,除了有僧眾在此用心辦道之外,平常有各種法會活動,寒暑假亦有舉辦各種夏(冬)令營的活動,是一座相當有活力的道場。目前地藏院的住持為大願法師。
院址:南投縣埔里鎮牛眠里牛尾路1-12號
電話:(049)932588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33)
14佛光寺
佛光寺的創建有一段相當奇特的因緣,佛光寺的原址原為王連科居士獨居的茅蓬,王居士乃河北唐縣人氏,民國前八年生,民國四十九年解甲歸田之後,在此結茅禮佛,墾荒植果以自遣。
民國五十七年十一月三日在茅屋內熟睡,時值清晨一、二點鐘,突然看見由床下發出強烈的白光,繼而出現一朵白雲冉冉上升,其底部又發出橢圓形強光,光中並出現一道金光,王居士大叫一聲「佛來了」,音還未落,滿室頓時又陷入一片黑暗。
王連科居士自知此夢非比尋常,恐有不凡高僧來此,原本計劃下山買菜,特佇候至十時。十時一到並無人來,始舉步,卻見三位僧侶由遠而近,兩位在家居士陪同,中間一位即樂果老和尚(一八八四∼一九七九),與夢境相符,七、八年來一直不知皈依那位師父是好,王居士便攙扶樂果老和尚至佛堂禮佛,隨即皈依。五十九年並正式出家,法號道證。
原來民國五十七年時因香港現亂象,樂果老和尚見時局不靖,便有移錫台灣之打算,後經友人介紹而至埔里覓建道場,然因因緣聚合,王連科居士不僅獻地為寺,自己也在樂果老和尚的座下剃染出家。
樂果老和尚在近代中國佛教享有盛譽,與倓虛、定西二大師合稱「東北三老」。樂果原胤嗣曹洞,民國三十七年卓錫浙江寧波觀宗寺,由倓虛老法師代諦閑法師傳第四十四代天台法統。三十八年三月抵香港住荃灣弘法精舍,四十七年於九龍創聞性精舍,五十六年來台,五十七年建埔里佛光寺,民國六十八年二月圓寂於香港聞性精舍。
佛光寺用地自王連科居士奉獻之後,民國五十八年八月正式動工啟建,六十年底完工,正殿即今之觀音殿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六丈金身。此觀音乃香港雕塑家王泰生所雕,威儀莊嚴,當年全世界僅有五尊,除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香港各行一尊外,埔里佛光寺是第五尊。
佛光寺對偈不少,茲引錄如下
專念念彌陀感應相交海會蓮華門九品
返聞聞自性悲智雙運普門善果饋群生
山門對聯
河山環繞龍虎蟠踞歡喜地
日月共照獅麟守護大乘門
佛口增輝風調雨順歌社稷
光明遍照國泰民安正乾坤
法王寶殿對聯
千山環繞觀流水行雲盡妙意
萬燈拱照聽晨鐘暮鼓悟菩提
佛佛道同拯四生九有登寶地
光光相照攝入難三塗入普門
由於佛光寺的法務推展迅速,民國七十一年由當時的住持道忠法師翻修觀音殿。後來佛光寺又陸續地擴建了正殿法王寶殿(供奉七寶如來)殿前並立有高數丈的白衣大士立像一尊。
目前佛光寺管理人兼住持道成法師,監院道勳法師。道成法師原籍山東,民國二十年生,六十年出家,六十六年受戒。道勳法師台南人氏,民國二十八年生,六十五年出家,六十六年受戒。
佛光寺的常住有二十多位,法務十分鼎盛,新建的山門在八十四年初動土,八十四年底完工。
寺址:南投縣埔里鎮觀音路81號
電話:(049)912230、912074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01)
15良善堂
根據「埔里良善堂觀音廟沿革」記載:「清道光中葉福建漳州府仕紳陳福來,恭奉菩薩金身渡海來台,祀於其家朝夕禮敬多有靈驗。未幾陳先生輾轉入墾埔里社十一份庄,率庄民禮頌菩薩,信者日眾,迺設爐主輪流奉祀,香火較前尤盛。而菩薩隨緣教世之聖蹟更為庄民所樂道,乃有建廟之議,遂組織籌建委員會募款興建,公推仕紳賴路漢董其事。
「籌備之初假水頭里集會所設臨時廟宇,民國五十九年三月破土奠基,命匠庀材運以斧斤施以昭瓦至民國六十一年告竣,廟名題曰『良善堂』。是年七月二十八日奉菩薩聖像於廟中,舉行鎮座大典,廟貌堂皇猗歟盛哉。……爰於民國六十九年三月成立管理委會會迄今(後略)。埔里良善堂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蕭忠生謹誌,中華民國八十二年三月十日。」
良善堂的地理位置在埔里鎮東方水頭里十一佛庄,與靈巖山寺接近。
良善堂雖然供奉觀世音菩薩,但比較接近一般台灣的民間信仰層次。
堂址:南投縣埔里鎮水頭里中正路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35)
16協天堂
協天堂創建於日據時代大正五年(一九一六),由李石蘭(法號普芳)在自宅設立,昭和六年(一九三一)重建,為龍華派齋堂。
李石蘭居士新竹縣人氏,生於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三十五歲時在台中霧峰天禮堂皈依,為齋教龍華派復信堂系統,八十多歲時往生。早在日據大正十二年時李石蘭曾於當年國姓鄉約甘仔林崁斗(今大石村)靈山禪寺(今靈光寺)購地建草庵,後轉由劉接木居士接任續建佛寺,昭和四年靈山神寺落成,李石蘭並任管理人及信徒總代表。
李石蘭往生後協天堂因後繼無人,其子羅成泉(隨母姓)在民國七十年捐地給供奉天上聖母的兩天宮,並將自宅協天堂的觀音菩薩等佛菩薩移供至兩天宮內,原位於中正路上的協天堂原址則出租,羅成泉則早晚出入於南天宮,在南天宮附近並有自宅一棟。羅成泉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生,職業欄記載為佃農。
原協天堂址有「協天堂」宇樣及諸多題偈,在出租後即被房客以水泥抹去,一代龍華齋堂就此消失。
舊址:南投縣國姓鄉北山村中正路137號(已廢)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81)
17奉天堂
奉天堂原創於日據大正八年(一九一九)由李財(?∼一九三一)與地方人士合建,後再添建後殿。昭和六年李財過逝,由其子李有忠接任,是屬家族式齋堂,為龍華復信堂派,民國四十二年時曾整修過屋頂。主要的經費來源是依靠承耕約五分餘地維持,一、四、十二月八日為該堂之法會日期。堂中原為供奉釋迦牟尼佛。
不過奉天堂在民國六、七十年左右已拆除,原址聳立的是一排三層樓高的鋼筋水泥式公寓,李氏家族就住在其中的一棟中。
在距離原堂址僅一步之遙處,有一座供奉玄壇元師的敦和宮,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相傳神像是由李元光從李民祖籍地福建漳州府平和縣西山,在乾隆初葉分香而來。
總之,奉天堂的消失,不是一個個案,而是齋教在台灣社會中幻滅於時代的潮流,她遇到了堅強的對手,同在草鞋墩有一佛(聖音禪寺)一道(敦和宮)
的競爭,而佛寺則是建於民國五十九年。
原址:南投縣草屯鎮敦和里敦和路61號(已廢)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61)
18忠天佛堂
忠天佛堂原創於日本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為林高居士(法號普飛),私人財力獨力創建。昭和十五年(一九四0)十月九日受暴風雨侵襲,原堂毀壞,後遷建於現址,與原址毗鄰。當年的忠天佛堂為日本臨濟宗聯絡佈教所,亦為私人宅地。
林普飛居士往生後由其女接任,現任住持李邦旺為林普飛之外孫,民國五十七年自南投鐵路局退休後即接掌忠天佛堂的管理工作,現年(八十五年)七十五歲。忠天佛堂雖然有加入佛教會團體會員組織,但情況較類似私人院落,加上管理人歷代皆為在家眾,實為在家修行之堂所,早年原屬於齋教龍華派系統。
忠天佛堂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善財龍女隨侍左右,堂內擺設十分簡單樸素。殿口有偈題曰:
忠於甘霖眾生受福
天欲法輪諸佛放光
由於忠天佛堂位於都市計劃的用地上,未來極可能會被拆除,這個與民國同壽的佛堂命運未卜。目前忠天佛堂一年有三次定期法會,其中兩次是與觀音菩薩有關。
寺地:南投縣集集鎮柴橋頭巷14號
電話:(049)763612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63)
19明善寺(南投縣國姓鄉)
明善寺原名「明善堂」,初建於日據時代昭和九年(西元一九三四年),昭和十年春佛堂落成,並同時安座觀音菩薩。開山為林阿煌(法名普恩),苗栗人氏,男,明治三十八年(西元一九0二)生,大正三年(一九一四)春於齋教龍華派的行修堂皈依,昭和十年任明善堂住持,昭和十四年十月五日於能高寺真宗講習會講習訓練,並加入日本真宗本願法派。當年的信徒人數共有二百一十五人,男二百名,女十五名。
年中定期法會分別二月十九日、四月八日、九月十九日、十一月四日。民國四十七年明善堂信徙決聘請禪熙尼師(一九二七∼一九九四)前來住持,並改名為「明善寺」,成為正式的佛教道場。
禪熙尼師民國十六年生,早年於南投碧山岩寺如學法師出家,可惜於民國八十三年正月往生,享年六十七歲。現任住持為禪賢尼師亦為如學法師弟子,與禪熙尼師為同門師兄弟,民國二十三年生,五十六年來到明善寺,五十九年出家,並於台北臨濟寺受戒。
明善寺在台灣光復後首先改建的是山門,時間是秉(丙)申年,即民國四十五年,題字為如學法師。大殿的改建是在民國丙辰年春(一九七六)。
大殿供奉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昭和年間的原本尊觀音菩薩亦安座其中。大殿口有偈題曰:
佛道不難成造作莫虧因果理
眾生平等度隨緣開示菩提心
由於明善寺腹地不大,其格局僅有大殿及兩廂寮房。但根據民國四十三年發佈的調查中,當年寺院尚有一甲二分餘的土地耕作,以維持日常之開銷。目前明善寺正在右廂房前搭建涼亭一座。
明善寺自從禪熙、禪賢法師住持以來,法務的推動不遺餘力,三、四十年來為正信佛法的弘揚貢獻心力不小,八十三年禪熙法師往生後,全部的重擔皆落於禪賢法師的肩上,現禪賢法師尚與一位弟子默默地為當地信徒奉獻心力。
寺址:南投縣國姓鄉福龜村長壽巷47號
電話:(049)721151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87)
20明善寺(南投縣竹山鎮)
明善寺之由來及其籌建經過
明善寺之前身,原為龍華派之養善,關於養善堂之歷史,根據南投縣文獻委員會所編:「南投文獻叢輯」第九冊記載,該堂創建於清朝乾隆初年,原由先天派齋友某某與其主要信徒數人相議,於後埔仔蓋一小庵,取名養善堂,然因堂址距離竹山市區稍遠,信徒往來殊多不便,咸豐五年(一八五五)元月,經信徒會議:遂將堂址遷至竹山市區今址(竹山鎮竹山里竹山路27號)。
當遷址之時,有陳次仁贈送「身心圓妙」匾額,現仍保持。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六月,由林圮埔紳商魏盛谷、陳昌一、游其茂等人倡議,勸募集資千元,重建新堂。自是年八月興工,至十二月竣工。
然以經費不裕,建築簡陋,堂貌甚小,迨至光緒三十年(一九0五年;日本明治三十八年),歷經風雨剝蝕,荒蕪傾圯,不堪使用。光緒三十四年(一九0八年;明治四十一年),由管理人魏林科之倡導,向齋友信徒發動募款,得資二千六百元。予以全盤改建,自是年八月開工,至宣統六年(一九0九年)三月完工。磚造木架平房,中間一殿,兩側配以廂房,建地五六十坪,規模不大,以迄於今。
本堂初為先天派齋友所建,未幾先天派勢力漸衰,而龍華派勢力強盛,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左右,本堂遂依附龍華派,不久,被龍華派吸收,正式成為龍華派之一員。又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中日八年抗戰興起,日本軍閥為清除台灣同胞民族意識,在高喊「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聲中,禁止民間一般宗教活動,本堂為謀能以續存,遂不得不托庇隸屬日本淨土宗名下,易名為「淨土宗聯絡布教所」。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又恢復原名。
本堂原為一地方性之齋堂,缺少正統宗教之信仰及其制度,殿中所供奉者,除本尊觀世音菩薩及釋迦佛之外,其他文昌帝君,岳飛元帥,福德正神等,均予供奉。從其所供奉者觀之,實為中國民間興起之神佛不分之宗教組織。每年法會,為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以及四月初八、十二月初八,參加者多為當地及附近村里之信徒。
本堂自後埔仔遷至竹山之後,得魏盛谷等之護持,魏氏並捐獻其私有土地一甲八分與本堂,以每年土地生產所得,作為本堂之經常費用,其首任管理人,即為魏氏之子魏林科,唯任期年月不詳,次任管理人為魏林科之姪魏鴻綿氏。鴻綿於民國三十八年七用二十七日去世,復由其子魏呈輝繼任。民國五十年十一月一日,雖紳信徒會議,選舉魏金聲為管理人,然無實際執掌堂務。一切尚由魏呈輝管理。原屬本堂所有之土地,因管理疏忽,一部份為百姓租用,或被附近居民佔用,或被國有財產局收為國有,糾紛時起。
自光緒三十四年本堂重建,至民國五十八年,已歷五十餘年,年久失修,乏人照顧,左廂房業經倒塌,危及正殿,民國五十九年三月十九日,召開信徒大會,會中決定,禮請德山寺玄清、達超法師接管本堂。並由本堂具文呈請政府,准予出售土地,重建殿宇;原管理人魏呈輝亦提出辭呈,辭去管理人職務。然德山寺玄清、達超法師一時未便接管,遂道擱置。
抗戰勝利以後,德山寺向竹山鎮公所購得明照寺一所(原為日本佛教佈教所),創辦培真托兒所,位在埔頭,房屋破舊,唯土地有四百坪,該寺將拆除重建。本堂信徒,復推代表與玄清、達超法師洽商。二法師建議明照寺與本堂合併重建,更名為「明善寺」,建於本堂原址。其時本堂向政府呈請出售土地,業獲批准。因緣成熟,遂得玄清、達超法師允予接管。民國六十一年五月十四日(農曆四月初二日)上午,就本堂佛殿舉行移交典禮,到有本堂信徒代表魏林宗先生,及地方里長張錦昌先生等十餘人見証,本堂並將所有証件及收支帳目全部交出,完成一切法定轉移手續。
玄清、達超法師接管之後,立即著手規劃重建工作,先於五月十八日將佛殿中供奉之佛菩薩像,請至明照寺供奉,其他神像,請至其他相關廟宇供奉。五月二十二日開始拆除殿宇,整理建築基地,原屬本堂之土地,被附近居民佔用者,則另外購地與之交換收回,已被其建成房屋者,則照價收購拆除。六月八日,完成明照寺與本堂合併手續,由原有信徒代表二十人增至四十五人,並推選重建及處理委員九人,達超法師為九人中當然委員之一,總管一切事務。
本寺於民國六十一年十二月六日(農曆十一月初一日)破土興工,預定二年完成,六十二年下半年,中東以阿戰爭,阿拉伯國家實行石油禁運,造成世界能源危機,各國通貨膨脹,我國亦不例外,建築器材及人工工資,陡漲一倍,本寺因經費籌措不及,不得不半途停工,直至六十三年春初,始將屋頂灌好,完成初步骨架工程,並將培真托兒所遷來上課。其後由於經費關係,工程時作時停,拖延甚久,六十五年秋初,始將全部工程完成。則距六十一年興工之時,已歷四年矣。
本寺為一鋼骨混凝土之宮殿式建築,樓高三層,每層建地一百二十餘坪,上蓋綠色琉璃瓦,為竹山市區建築物中之最高者,其全部工程費用,及收購附近居民所佔用之土地等,共用五百餘萬元。經費之來源,計有三途,1.養善堂呈請政府出售部份土地所得,計有一百二十三萬元;2.出售明照寺四百坪土地,計得二百餘萬元;3.各地信徒捐助,計約一百萬元。此外,向竹山合會與農會貸款三十餘萬元,及信徒無息貸款者若干萬元。
本寺之實際負責人達超法師,偽籌建本寺,奔波辛勞,民國六十三年,不幸,積勞成疾,於民國六十四仲冬圓寂,因其病故,影響本寺工程進行至鉅。本寺今雖竣工,而實際負責之功勞主人,業已凋零,茲為記述明善寺之由來及其籌建經過,不能不順為記之,以誌紀念。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國曆十二月三十日記
竹山鎮明善寺附設培真幼稚園簡介
光陰荏苒,培真創校至今轉眼已歷三十二個寒暑。培真以慈悲之精神從事教育紮根的工作,滋潤每位學子,讓他們充滿著愛與快樂。如今有許多幼苗都已往上開花結果,普受各方的肯定與讚賞,這一切皆是我們教職員的努力及家長全力支持與配合的成果。
回想本園先董事長上玄下清大德與先住持上達下超大德,有鑑於竹山地方人口驟增,由農業轉變為工商業社會,職業婦女日增;本著宗教熱誠及響應政府鼓勵私人興辦社會福利事業之宗旨,於民國53年8月創辦了「培真托兒所」。67年9月因需要更寬廣的幼兒活動空閒,並提高幼教師資,故斥資興建現址園地,同時向政府申請幼稚園設立。至民國68年冬「培真幼稚園」終於正式成立。
我們自七十一年六月承辦南投縣第一屆幼教觀摩會後,深感傳統的教學方法,實際環境與客觀條件均無法配合,故從師資的提高、觀念提升,同時聘請幼教專家親臨指導,舉辦教師觀摩教學活動,以奠定良好的教學理念。
幾年的努力,我們針對幼兒成長階段,採用啟發式造形創造力教學法,乃透過造形教育統合各科的學習,以啟發幼兒的思考及創造,培養實際經驗與能力,進而建立幼兒活潑快樂開朗的人生觀,讓他們能坦然與人相處,勇於發問、敢於表達、解決問題,發展良好的生活習慣及社會化行為。
有好的學習環境才能培育傑出的優秀人才,有感於學前教育對兒童的重要,於是近幾年來增建明善圖書館、親子圖書館、視聽中心、游泳池及韻律教室等設施,已於80年10月落成,亦已建立電腦管理系統,也開放外界借閱,我們希望藉著新空間的完成,提供家長及竹山地區的民眾更多更好的教育環境。
廿一世紀是資訊發達的時代,電腦雖可以取代人類的記憶,卻無法兼具創造力的培養;所以如何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學前教育,是培真終極目標。
追記:受玄清上人之囑咐,為欲完成先住持達超上人之遺願,於76年9月破土增建左右廂房,即圖書館及地藏殿,包括禮堂、客廳、齋堂、圖書館、親子館及地藏菩薩殿,並將原來禮堂改成圓通寶殿,工程歷經五年,於80年10月7日落成安座。所遺憾的玄清上人於76年12月14日示寂,雖未能見到工程的完成,然心願已了矣。
現任管理人兼住持慧莊法師,秉承兩位上人之遺志,每年定期舉辦各式法會,民國八十四年創辦佛學班,每週三、四、五晚上上課,以勵信眾進修,推廣佛法,為鎮民提供了正信的學佛道場。(本文由明善寺提供)
竹山養善堂沿革
距今二百餘年前,有先天派齋友某氏,頗熱心齋教,為當前途興隆之計,曾創立齋堂於竹山庄後埔子,號曰養善堂。爾後不知經過幾年間,獨因該地方齋教已盛,信者漸眾,圖參詣者之便利,遂移轉新築於同庄街內。由是信者益逐日而增加,香火隨財而繁雜,遇修法會時,幾無容身之地。致嫌陝隘,乃擬重修。將擴大規模,又議政遷移。故再轉向於同街之東端,擇定位置而建殿宇,南面北座,臨溪峨然。是時既不詳其代,且缺文獻之足徵。唯此次重修後,當地貢生陳某所謝一匾額今幸尚存者,咸豐五年所懸也。
從是以降,先天派齋友漸見減退,終至形影俱泯。而龍華派隨之闕起,居士信徒並增,勝若雨後之春筍,至於能及全地方。未幾該堂亦歸屬龍華派居士之整理矣。時有最熱心信徒魏盛谷、陳昌一、游其茂等三氏,鑒其堂舍木材之將朽,維恐殿宇之難支,乃倡首為第四次之重修。堂貌又得一新之大觀。
沿至明治三十八年時,建物漸傾腐壤,有志者提議改築。故以魏林科居士為發起人代表向斗六廳請得改築寄附金募集許可。逐鳩資著手。爾時所完竣之高廣殿堂,丹碧交輝者,今日之堂貌也。並購田佃產業,以固油香之本。乃舉魏居士(即魏盛谷之長男)為管理人兼任堂主,常務辦理,圓滿得宜。大正六年因原管理者逝世,故改選其姪魏鴻綿氏(法名普長)續其後任。
氏乃自其祖而父而身,三代長齋之篤信家。然已為商業而忙錄,未得專力佛事,慮及堂務照料之不能周,且恐香火或缺,遂於昭和九年六月委任普照居士(俗名羅龍眼)為該堂主,代理一切事務。氏頗似宏法利生之志,故特關心布教方面。不但致力該堂,而猶趣味盆栽。所以自氏接任以來,堂前中庭滿花盆栽,中以素蘭最多,其他亦皆紅白可人。得此襟懷瀟灑,為佛熱誠之堂主,該堂佛火,定可從此而重輝他。(本文原載南瀛佛教月刊第十三卷八月號昭和十年)
寺址:南投縣竹山鎮竹山里竹山路27號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87)
21明德堂
明德堂創建於日據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原創者為羅維思(一八五一∼一九二八),生於清咸豐(一八五一),三十七歲時的依齋教龍華派,四十一歲時成為佛教曹洞宗派的信徒,昭和三年春創建明德堂,同年十二月佛堂竣工安座。也就在這一年羅維思居士也往生了。
羅思維持齋禮佛十分嚴謹,據其媳婦及孫子羅應順先生表示,其祖父過逝時是坐化。
羅思維家族原是居住在楊梅的客南投縣國姓鄉南港村長石巷57號(已廢)家人,在羅思維時來到北山坑現址開墾,初期是種植雜糧如地瓜維生,生活相當清苦。羅思維往生後其子羅賀珍繼其衣缽,但持齋奉佛及誦讀經典則縮減為每月初一、十五舉行。
羅賀珍育有六子二友,其中一女乃領養者,羅賀珍民國五十一年去逝,享年五十三歲,遺孀仍在。由於後繼無人,明德堂也呈現沒落的景象,唯當年羅思維所供奉的佛像,以及部分誦讀的經典,仍保留在原址上,但原址已經過整修,樣式已完全改變。當年明德堂的供奉共十一尊佛菩薩(加上兩尊護法),由右至左分別為觀音菩薩、通天古佛、然天古佛、三寶佛(阿彌陀、釋迦、藥師及左右護法)、?恩佛、觀音佛、龍天佛,這樣的供奉很特殊也很少見。
而保留下來的經典計有佛說大藏正教血盆經(手抄本)、慈悲血盆經懺上中下三卷(昭和十四年台中瑞成書局印)、慈悲十王妙懺法上中下三卷(昭和十五年台中瑞成書局印)地藏經上中下三卷(清順治庚子古燕李晉忠捐印)、慈悲三昧水懺三卷(殘缺年代不詳)、金山御製梁里寶懺八卷(光緒三十四年福建鼓山湧泉寺版),其中最古老者為清順治庚子年(一六六0)所印行的地藏經,可說是希有難得。
羅思維以降家族世代務農(但有些已北上發展),惟對於祖父輩持齋奉佛的行為能作稍微的理解與記憶,但自從父親羅賀珍過逝之後,明德堂已無運作,現在明德堂原址已成為尋常的農家了。
堂址:南投縣國姓鄉南港村長石巷57號(己廢)
電話:(049)724631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77)
22保善寺
保善寺的創建人為開山法師,今年(八十五年)七十三歲,早年依止高雄大崗山超峰寺永定法師出家,約在二十年前獨自來此建立道場。
保善寺有重建的痕跡,例如懸掛於大殿前的「桃源山保善寺」匾,落款人是倪文亞,時間為丁卯年(七十六年)。而且於寺外的一只香爐,則有「辛酉年臘月吉旦」字樣,辛酉年是民國七十年。
民國八十年保善寺曾舉行古佛安座紀念,這裡所謂的古佛,實則是一尊白色立像的觀音大士,安立在大殿前的「慈航樓」上,這尊白色觀音也就成為保善寺的標幟之一。
保善寺佔地並不大,比較像一般的民居,入寺即見大殿,大殿內供奉觀世音菩薩。大殿左右分有二殿,付供往生牌位及長生祿位,法師的寮房則在大殿右後方。
寺址:南投縣中寮鄉中集路32號
電話:(049)692488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51)
23重慶寺(南投縣竹山鎮)
重慶寺是光復以後住持永坤法師(一九0一∼一九七六)為慶祝台灣重回祖國懷抱而更名的,在日據時代原名馨蓮寺,更早以前叫「馨蓮堂」。
重慶寺據傳建於昭和八年(一九三三)七月一五日,初名馨蓮堂,昭和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遷移現址重建,並更名馨蓮寺,並由永坤法師住持加入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
但事實上,重慶寺的前身馨蓮堂為一齋教龍華派齋堂,她的創建應在日據昭和四年(一九二九)以前,當年大陸齋教龍華派壹是堂派總勒周普經來台探尋於此地經商的兒子,並親授傳燈八名,其中台中州竹山郡(南投竹山鎮在日據時代屬台中州)馨蓮堂赫然在列,而接受傳燈者乃王普良,可見在昭和四年之前馨蓮堂早已存在。 光復初期中國佛教會南投佛教支會會址即設於重慶寺內,在整個民國五、六十年代,重慶寺甚至是竹山鎮唯一佛教弘法道場。
永坤法師俗姓曾,寺院歸附在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是屬日式僧侶,娶妻在寺中生活,目前其遺孀及一女在負責大部分寺稱,寺院除少部分法會,主要經費是寺中有經營花卉盆栽,永坤師法師之女至今仍未嫁娶。
永坤法師早年曾任南投縣佛教支會理車長、省佛教分會理事長,特別是在民國四十四、五年日本歸還玄奘頂骨時,四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在日月潭畔龍湖閣旅社召開「日月潭玄奘三藏大師靈骨塔寺籌建促進籌備委員會」的成立大會上,永坤法師為九名常務委員之一,原本欲聘永坤法師(當時任南投縣佛教支會理事長)為玄奘頂骨臨時奉安所住持,但永坤法師因故辭任,而改由當時的魚池鄉鄉長黃登鳳負責。
重慶寺的大殿供奉觀世音菩薩,面對大殿的右廂為知客處兼起居處,大殿左右有三塊大牌位,分別是寫著:「第一代本寺開山住持釋永坤和尚之蓮位」、「馨蓮堂曆(歷?)代各姓氏九玄七祖左壹派神座」,以及「本寺齋堂十方各姓氏功德者長生祿位」。其中長生祿位上有不少龍華派齋堂的「普」字輩功德主,更可確定重慶寺的前身馨蓮堂為齋教的事實。
臨濟宗馨蓮堂沿革
曾永坤居士生於海山郡土城庄,自少敏而好學。年十八而長齋,歸依岡山超峰寺義敏上人門下。大正十年七月渡華,掛錫於南海普陀山法雨寺,研佛學於印光法師之室。翌年八月再參學於志圓法師,時兼任杭州西湖廣化寺之監院。經週年有半,乃迎志圓法師來台,為全島巡迴說法。後自大正十四年至昭和五年之間奉職於桃園軌道中歷老街發著所。昭和六年初春任台北赤誠會講師。同年七月到竹山地方演講佛教,殊有感動一般,遂受常地養善堂管理人魏鴻綿及關係者十餘名議決為該堂主,委任其整理堂務並掌管一叨。未幾因權柄仍曲,故棄之。翌年三月出私財購住宅,充為堂舍,號曰馨蓮堂,以為弘法利生之根據地。並任臨濟宗布教員。昭和八年受齋堂創立許可,同年十一月入佛式。同九年修業於臨濟宗高等布教講習會。氏之盡悴教務,已見信徒日眾,歸依二百餘人。可謂當地教界之明燈矣。
(本文原載南瀛佛教月刊第十三卷八月號昭和十年)
寺址:南投縣竹山鎮頂林路43號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97)
24真巖寺
真巖寺創建於民國四十六年,傳說此地原為鄭成功駐紮處。真巖寺的開山為正緣尼師,俗名陳紡,民國三年生,台中梧棲人氏,十六歲時在后里毗盧禪寺禮妙識法師出家。民國二十一年往台北中和圓通寺參學,二十八年受真常和尚的鼓勵,參加日據時代佛教布教師講習會,並獲布教師的資格。
民國三十七年於一次禪定中受觀音菩薩的啟示前往國姓鄉尋覓建寺用地,因受清德寺信徒之敦請,出任該寺住持,直到民國四十六年創建真巖寺才卸下清德寺住職。
真巖寺創建之初,正緣尼師與弟子披荊斬棘,在百般艱難之中歷經十三年的歲月,終於在民國五十九年冬首先完成大雄寶殿,同年十一月並舉行佛像安座典禮。六十年再增築大殿的兩廳二樓,至六十六年共完成地藏殿、五觀堂、鐘鼓樓等硬體建築。
真巖寺屬台灣佛寺四大法脈中的法雲寺系統,座落的所在地自名為「華山」,前鄰溪流,背倚背山,全寺腹地廣大宛如置身在一座大公園內。
真巖寺的格局中規中矩,中央為大雄寶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等,大殿的左邊為極樂院,右邊為功德堂,全為綠瓦白牆,十分醒目。
正緣尼師自民國五十二年當選南投縣佛教支會理事,並任常務理事達二十餘年。民國七十三年正緣尼師有感於年事已高,遂將住持之位傳給宏欽尼師。
宏欽尼師民國三十六年生,彰化縣人氏,五十三年秋於真巖寺禮正緣尼師出家,五十六年圓頂,同年十月於台中慈明寺受典足戒,六十九年入慈明商工就讀,七十年入中華佛學院七十三年畢業後接掌真巖寺住持。
宏欽尼師自接任第二代住持之後,積極地擴充寺院硬體設備,七十四年再建大悲殿,整個工程於七十七年完工,一樓為正緣講堂,二樓為藏經樓,三櫻為大悲殿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宏欽尼師已於八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經信徒大會決議不續聘,故於當日已離開真巖寺,不再任住持。傳說寺地原為鄭成功駐紮地,故寺中有一塊巨石上刻著四首詩偈,但由於首首十分類似,僅有少數用字有別,故僅錄「劉國軒先生懺地詩」其中之一為代表,劉國軒原為鄭成功部將,傳說此詩自清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流傳至今,詩曰:
舉望華山貴尊嚴 華山何處極清軒
左倉右庫掌屏上 北港南溪會案前
湖海星辰來拱照 交龍關鎮去之玄
三千雲滯堂環照 八百煙花列兩邊
穴止王候將相地 一脈無邊敢未然
可惜生蕃兇霸拒 拋荒此地待時賢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73)
25能德寺
能德寺的前身是「龍德堂」,龍德堂」的前身是「一是園」。日本大正九年齋教王普良(太空)由大陸來台,在集集原址弘法創設草庵,號曰「一是園」,目前「一是園」的印鑑仍保存著。昭和十五年草庵因颱風再倒塌,繼之王太空逝世,由第二任住持游罔,法號普鳳接任並在舊堂址重建佛堂,民國四十二年十一月落成。游普鳳後來並現出家相。
目前的住持為慧宣尼師,昭和十年(民國二十四年)出生,十四歲時來寺,十六歲時出家,後並在台北賢頓法師座下剃度受戒。
慧宣尼師辛苦經營能德寺,從鐵皮竹簷的草茅一滴一點集成,到丁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重建能德寺落成啟用。之後慧宣尼師並未稍歇,更加積極地為寺院的硬體設施不斷努力,終於在民國七十四年陸續完成大殿,功德堂及長生殿,至此能德寺的建設自此暫告一段落。
能德寺地處飛鳳山麓,欲至能德寺必須要穿越一片墓園,師父說自古能德寺腳下即為居民遷葬之所。大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寺宇依山而建雖不限大,卻十分肅穆。目前連同慧宣尼師一共有三位出家眾安住於此,寺產有八分多地自營自食刻苦自勵。
寺院主要法會一年有三次,分別是農曆二月八日、四日八日、七月二十一日。早年初創時期是屬於齋教龍華派,但在慧宣尼師出家經營之下,已轉為正統佛寺。
在大殿前庭可俯視集集,街鎮,在山寺轉角處有一念佛堂為法師精進之所。
寺址:南投縣集集鎮集集里初中巷19號
電話:(049)762410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59)
26清山寺
清山寺創建於清道光年間,據傳乃陳氏祖先自福建漳州赤水延壽寺迎請清水祖師來台奉祀,迄今已近二百年。清咸豐五年(一八五五),陳氏後代及諸信士集資募建,並名為「清山寺」,供奉地藏王菩薩,連同寺產共有數十公頃,香火十分鼎盛。
日據時代,寺產被充為學校,加上殿宇房舍年久失修,呈荒廢狀態。民國六十年演空尼師(一九三四∼一九八二)受聘為清水寺住持,同年冬開始動工重建,六十二年九月完成大殿,並舉行佛像開光,六十四年左右廂房落成啟用。後又陸續在左右廂房頂樓加建,右廂並建有祖師堂。
大雄寶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及地藏菩薩,左右廂房為知客室及寮房。
由於演空尼帥已於民國七十一年往生,故目前的住持為宏宗法師。
民國七十二年由宏宗法師及常住諸師共同籌建左、右廂房頂樓,加建有圖書室、祖師堂及寮房等。
祖師生供奉上演下空上人之靈位,現任住持宏宗,民國38年2月10日生(弟子惟嚴)宏宗受戒於民國62年苗栗大湖法雲寺得受「具足戒」
*本寺法會日期,農曆四月八日教主釋迦牟尼佛聖誕。七月廿七∼廿九日三天地藏法會。
*國曆四月春假五天兒童佛學營,七月暑假五天兒童福智夏令營。
寺址:南投縣名間鄉赤水村南田路244號
電話:(049)271851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41)
27清德寺
清德寺的前身是「清德堂」,「清德堂」原建於民國二十九年(昭和十五年),原供奉釋迦牟尼佛。民國二十九年以前的堂址在國姓鄉的北竹坑,由江糞、曹紅兩居士創建,兩居士相繼逝世後,由江普淨接任管理人,但改建者為一台中霧峰人氏,並更名為「古靈寺」。二十九年遷至國姓鄉大石村,仍由江普淨任支薪管理人,再度更名為「清德堂」。民國三十七年正緣尼師曾寄住於此化緣,四十六年離開自創真巖寺。
民國五十二年心義尼師接掌清德堂,六十年八七水災堂基傾毀,心義尼師遂覓新址重建,並改名為清德寺。
清德寺的中興靈魂人物心義尼師,彰化人氏,民國二十九年生,十八歲時於斗六湖山岩寺出家,後並至台北中和圓通寺修學,五十二年來南投。
目前的清德寺座落在華巖山上,距山腳約四公里車程,山門迂迴風光清明。山腳下的山門題偈曰:
清淨光明開妙相天地同流慧因可證德威廣大被群倫山河終古覺岸無邊
清德寺的前身雖然是清德堂,但改遷重建全憑心義尼師獨立耕耘,其毅力與決心令人感佩。
清德寺佔地廣褒,由大殿的山門(建於民國六十四年十一月)進入,可看見白衣大士立於蓮花水池之上,大士後方正是大雄寶殿,大殿一樓供奉西方三聖。殿口有偈題曰:
清修有道來本寺其為天外客德育無私進斯門則是佛中人二樓大雄寶殿也是供奉西方三聖,依照殿口「大雄寶殿」的落款年代甲寅年(六十三年)來看,清德寺應是這一年落成,另殿口題偈則是己巳年(七十八年)新增的。
華嵩演教三乘聖賢宏佛法嚴嶽傳燈大千世界放光明
大殿後方的圓通寶殿是去年十一月才落成,即將啟用,大殿右方的納骨塔也是近幾年才啟用。整個清德寺的遷建開山,乃至寺院的格局建設,全部是由心義尼師一人包辦,至今清德寺的常住,除一些在家老菩薩偶然來幫忙之外,心義尼師是唯一的一位,其艱苦的關心弘教心路值得佛教界稱頌。
寺址:南投縣國姓鄉柑林村清德巷25號
電話:(049)723577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69)
28淨律寺
據知全省有四個戒律森嚴的律學道場,分別是汐止白雲寺、水里蓮因寺、鹿谷淨律寺與埔里圓通寺。
淨律寺在七十六年春季辦理佛學院第一批新生的招收工作,而彌陀院的落成卻是為使專心修道的師父,有一個閉關勤修之處。
據知是專修「般舟三昧」之處(或譯作「佛立」),所謂「般舟三昧」即是九十日身常行無休息,心常念阿彌陀佛,專以彌陀法門為主,行此三昧則諸佛現前。如此精進持修戒律,實為我佛弟子的榜樣。此幢彌陀院的設計、規劃,全是住持照因法師一手包辦。原來法師未出家前,乃是著名建築公司的老闆,連寺廟經驗豐富。懺雲法師也就是在偶然的機會,見到照因師父約寺廟建築特色,才促成水里蓮因寺的建大雄寶殿因緣。
彌陀院亦稱開山堂,寺外左側是放生池,分上池與下池,上池放生的是魚類,下池則是烏龜。
照因法師,俗姓黃,從小在彰化員林長大,一直從事建築行業,尤以興建寺宇道場,和佛教結下不解之緣。據知在水里蓮因寺大雄寶殿完成後便披剃出家。胸懷夙志的照因法師,有感國內無理想的放生之地,而清淨的律學道場也有宏揚的必要,乃找到淨律寺現址,建大型放生池,並積極興辦律學院,淨律寺建地的取得,有著一段小小的故事。
原來照因法師在鹿谷鄰近地區苦無理想中的建地,一日,和幾位土地買賣掮客來到離淨律寺不遠的地方,那天上午大雨滂沱,便在附近人家午齋。言談當下,那位土地掮客首先看見不遠處有七彩瑞光,照因師父亦見,不禁法喜充滿,即前往勘察禮拜,三天後付清款項,淨律寺就如此傳奇性地誕生。
淨律寺沿革
終南山淨律寺位於鹿谷鄉初鄉村,建於民國72年,佔地20餘甲,初為照因法師(當時為黃朝沈居士)發願建立放生池使與鑑因法師(當時為吳其鑑居士)尋找場地,終於在三寶加被下找到此處,先建立放生池。
72年為便於舉行放生儀式,建念佛堂請法師住持。73年照因法師在懺雲老法師座下披剃,便到此竭力開闢道場,每項工程均親自參與。
74年懇請性梵老法師主持結夏,師為護持大眾修行,陸續建築齋堂、僧寮、藏經樓、文殊院、普賢院等。
75年禮請道海老法師主持結夏,師為勉勵精苦修僧眾,於念佛堂後方建彌陀院,又各處請長老來山開示及經常舉辦佛七等活動。
75年初國內幾位長老相繼圓寂,為培養僧伽人才傳續如來家業,76年幾位長老籌劃,於諸多因緣之具足下成立「淨律學佛院」,同時師亦在彌陀院後方建教學大樓,至77年完工。之後經常舉辦短期出家、佛七、三時繫念,福智十善法等活動,自他二利廣結佛緣。
83年師為使大眾有更寬廣之修行場所,在教學大樓後方建大雄寶殿,觀音殿、千佛殿、四天王殿、藏經樓…等工程,每項工程均經師精心策劃,在三寶加被,十方信施之護持下,預計85年8月完工,相信未來必可造就更多佛門龍象,住持正法,續佛慧命,以利益無邊之眾生。
住持資料(從開山至今只有一位)
釋照因(黃朝沈)台灣省,彰化縣
生日:22.6.24
出家日:民國73年
剃度師:懺雲老法師
受戒於73年慈雲寺,得戒和尚:白聖長老
慈善或文教:
長期:
一、僧伽教育——學佛院(含基礎班二年,研究班三年)
二、居士學佛院——見行事曆。
短期(寒暑假):
三、佛七——每年農曆元月初二,初九。
四、短期出家——每年夏季辦一次。
五、福智十善法——教育青少年。 六、三時繫念——每年中元節左右及農曆元月初十各一次。
(本文由淨律寺提供)
寺址:南投縣鹿谷鄉初鄉村中村巷27-2號
電話:(049)754356.754556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209)
29善天寺
日據明治二十年(一八八七)十二月十六日蔡乞與埔里及魚池方面的信徒共同集資建堂,明治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竣工,名曰「德生堂」。明治四十年佛堂破落,蔡乞、巫光輝、王彩發起,集合齋友信徒三百圓,重建本堂,同年起至大正二年(一九一二)竣工,改名「善天堂」。昭和九年(一九三四)信徒推選王興為管理人,昭和十年王興、李傳德、黃堆發起再集資四千圓改建,昭和十二年八月竣工。目前善天寺大殿口有兩塊石碑上寫著「善天堂寄附金圓芳名明子,昭和十二年丁丑八月立碑,台中州能高郡埔里街珠子山上」。
現任住持是惟義法師,早年曾在鎮上的孔子廟及媽祖廟任廟祝十年,民國五十一年禮高雄大樹鄉的永忠上人剃度出家,現年(八十五年)七十一歲,惟義法師外號開智。寺內現在常住僧眾兩人,即惟義法師及弟子傳育尼師。
目前善天寺正在擴建中,擬建寮房及納骨塔。
善天寺早年為齋教龍華派齋堂,在惟義法師之前共歷四代住持,第一代蔡乞,第二代蔡火生,第三代蔡聰明,第四代工興,法號普旺,當時是以堂產二甲一分地為經常經費之來源。一年共有五次法會,即一月十九日、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十月十八日、十二月八日。
據寺院老菩薩告知,第四代堂主王興原在鎮街上經營豆腐生意,晚年子嗣無人有意接掌善天堂,故而禮聘惟義法師前來住持迄今。
善天堂在日據時代原屬於臨濟宗妙心寺派,以釋迦牟尼佛為主供。現在惟義法師所傳承的高雄大岡山法派亦屬臨濟宗,整個大殿及寮房的結構主要是落成於日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殿內依舊供奉釋迦牟尼佛,但和原先之供奉相較已有顯著不同。
寺址:南投縣埔里鎮珠格里下湳巷11號
電話:(049)984230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97)
30善覺寺
「夫善覺寺者,為南投邑之古剎,創建於清李乾隆六十年,初由大陸江蘇靈隱寺一尊宿發願弘化,頂戴佛像,浮海來台,薙草開基,以為禪誦之所,名曰養善堂。此其間歷經十餘住持,弘法度眾普利人天,功德巍巍。然二百餘年來興替之基,記載闕佚,無從詳考,行化不留痕跡,固乃我佛不著相之教義,奈何後起者,欲崇功報德之無由也,不亦惜乎。
「所幸者民國四十九年,慧蓮尼師卓錫是間,感於自清李創建以來,寺院零落,殿樑摧朽,遂發願重修殿「宇,安僧濟眾之弘願,並改名善覺禪寺。於民國六十年冬,從舊址遷建南投新街現址,佔地二甲又二分,至民國六十二年大殿落成,正式安座,金剎梵牢峻極雲表,如是乃為南投郡邑之名剎,三寶之莊嚴名播四方,惟歲月不居物換星移,恐芳流湮沒,爰為之記。辛酉仲夏慧蓮。」
善心一念福田善施甘露雨覺悟十方清磐遨傳貝葉風
善覺寺的山門題著如此的話偈,明宗顯義,令人一目了然。順著山門前步道,可抵大雄寶殿。由於善覺寺腹地十分廣大,故殿前盡是修剪整齊的花卉草木,可見山寺住僧頗富庭園樂趣。
善繼如來明慧海 覺承菩薩法輪船
大殿口題著這麼一首詩偈,殿內坐鎮的是觀世音菩薩的法相,內匾寫道,「圓通寶殿」。殿左是知客室,可見三三兩兩師父穿梭其間,詢問之下才知道善覺寺是一座純女眾的道場,目前的住持是蓮妙尼師。大殿內有一塊碑記,由於師父並不願多談,寺院的興替歷史,只能從碑記中去了解。
善覺寺的格局中規中矩,一般台灣佛寺的傳統標準,鋼筋水泥構造,歇山重簷,寺宇左右兩旁再配以廂寮。現在右廂不遠處又立一座三層式建築,這裡極可能是寺院常住的居處。
南投由於地廣人稀,加上山峻嶺連綿,所以這裡的寺院特多,且以大以廣取勝,善覺寺亦復如此。
善覺寺雖位於彰化與南投通衢大道——彰南路上,但寺院師父以清修為主,不大願意人打擾,有心參訪者不可不知。
日據時代在昭和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一)所做的調查顯示,善覺寺以前稱「善養堂」而非如前沿革所題的「養善堂」,創建於清咸豐年間(一八五一∼一八六一)。日軍據台時為軍隊所用(或說派出所),大正五年(一九一六)八月改建,曾加入日本曹洞宗,大殿供奉釋迦與觀音,當年的代表者為張錫勳,管理人為陳輝南。每年的一月六日、二月十九日、八月八日為其法會日期。
昭和十七年由大道法師(一八八五∼?)前來住持,並改曹洞宗為臨濟宗佈教所大道法師彰化縣人氏,高中學歷,早年出家於高雄龍泉寺,曾任高雄佛教慈愛院及臨濟宗高雄佈教所主辦等職務。大道法師來到南投善覺寺之後並曾利用夜間對地方民眾舉辦語文補習,並施以佛學教育,而法會也改為四月八日、八月八日、十二月一日一年三次。
大道法師在民國四十六年前後尚佳錫於寺間,四十九年慧蓮尼師來寺改今名並發願重建,據此,大道法師在民國四十九年已七十五高齡,極可能退位或其他原因離寺。現在的善覺寺是民國六十年遷來新址後改建的。
寺址:南投縣名間鄉彰南路357號
電話(049)223173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49)
31菩提寺
菩提寺原名「奉善堂」,又名「雲靈洞」,建於日據昭和二年(一九二六),昭和三年十二月正式安座啟用,後並歸於日本曹洞宗出張布教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主供。
第一代開山劉春鵬居上,法名雲淨,生於日據明治三十二年(一八九八),二十六歲時於竹南慈善堂皈依,原為齋教龍華派,昭和三年十二月任奉善堂住持。昭和五年於台中佛教會館同德林法師研究佛學,後在獅頭山元光寺受戒。民國五十五年往生,享年六十九歲。
民國五十六年由其子本覺和尚接掌為第二代住持,將堂號改為「清涼山菩提寺」,並著手改建
事宜。本覺法師與監院大明尼師共同主持,獲得
信徒的護持,於民國六十五年動工,至七十年方完成大雄寶殿、僧房、齋堂、寮房、山門等工程,同年舉行落成安座人典,並傳授在家菩薩戒。民國七十一年本覺法師當選南投佛教支會理事長。
菩提寺山於地處山腰,交通不甚便利,為了方便信眾往來,便利弘法,乃於民國七十三年起實施山門拓寬工程,全長二公里,近年方才完工。
本覺法師俗名劉興覺,民國二十五年生,南投縣人氏,二十四歲(民國四十九)時於台北永和吉祥苑續祥法師座下披剃出家,五十年於基隆海會寺受具足戒。五十二年隨續祥法師於台北樹林鎮創建萬壽山護國吉祥寺,五十五年其父劉春鵬居士往生後接掌菩提寺住持。民國六十二年吉祥寺工程完工,不幸續祥法師卻於同年圓寂,六十三年本覺法師再接任吉祥寺為住持。
菩提寺的格局是採地下二層(齋堂及圓寂寶殿)地下兩層,上層中間為大殿寶殿,供奉西方三聖。面對大殿左側為功德堂,右側為延壽堂,山門偈曰:
清涼山上純塵慮見色聞香皆佛性
菩提寺內參禪意水流風動亦真如
此偈很能表現出菩提寺的地理位置。站在大殿前廣場可以俯看山下田野、曲道,以及四週的山巒景色,頗有洗濯塵慮之功。
去年(民國八十四年)正好是菩提寺建寺七十週年,寺中以傳授五戒、菩薩戒作為慶祝,時間是國曆八月三十日。
寺址:南投縣國姓鄉乾溝村西東巷22號
電話:(049)721269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83)
32開善佛堂
開善堂初名「開天堂」,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00),由周普峰、游普開等發起,於水里鄉社仔地區(距水里街區東南方一、二公里處),日據時代大正三年(一九一四)才遷移至北埔村(在水里街上北東方約四、二公里處)現址。
第一代住持為周普峰,第二代住持為游首開,第三代住持為張普章,第四代住持蕭普鵬。
開善堂是在第四代住持蕭普鵬於民國三十八年接掌住持之後才更名的,開善堂原為齋教龍華派,日據時代歸入臨濟宗妙心寺派。
現任住持慧源法師即是蕭普鵬,俗名蕭鴻喜,生於日據明治四十二年(一九0九),彰化縣人氏,十五歲時在善德堂皈依,民國三十八年受委託接掌開善堂住持,並改開天堂為開善堂。蕭普鵬的法號是齋教的傳承,俗家時並育有子女,後來現出家相,即慧源法師。
民國八十一年開善堂慘遭祝融之災,整個後殿全部焚毀,僅餘左右廂房及前拜亭,由於有產權糾紛,開善堂遲遲無法動工興建。被火焚毀的經書散落一地,題有「歲次庚子荔月一的「開善佛堂」匾額也棄置原大殿入口處,庚子年應是民國四十九年。原殿口的詩偈還保存完好。
開發菩提心妙相在嚴遍塵剎
善現圓覺性慈悲善捨度群先
由於開善堂大部分為木構,被焚焦黑的木構樑柱令人觸目驚心。
原堂左右廂房因有產權糾紛,也進駐了一些不知名的人士,慧源法師的住處則位於緊靠面對大殿的左側一小間房內,這裡既是佛堂也是居所。從深鎖的鐵門望去,可見這臨時的佛堂正中央供奉觀音菩薩,這是開善堂自創建以來的傳統供奉。入口處還有春聯寫成的對偈:
開聯吉祥多如意
善緣福慶自盈芳
開善堂在諸多因緣變幻之中,整個傳承遭受重大的挫折,或許將來會消失在無情的歷史洪流之中,亦未可知。
寺址:南投縣水里鄉南光村民族街1巷11號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71)
33圓通寺(南投縣埔里鎮)
圓通寺的開山為聖照法師,民國九年生,山東人氏,約在民國五十九年創建。圓通寺原為平房式建築,為一簡單但卻戒律嚴謹的道場,從原大殿的匾額落款年代為「民國第二壬子春」看來,這一年(民國六十一年)應是其落成啟用年代,之前原為一茅蓬修持地。
此舊殿前的石柱有偈題曰:
圓明聞自性聞鳥語花香無非般若
通達見真情見山光水色盡是禪那
圓通寺的舊門正在整建,預計加築圍牆以為內外之隔,八十四年底可以完工。舊山門有偈題曰:
觀音山前點點燈光照見無邊法性圓通寺內聲聲佛號欣聞最上菩提圓成正覺賴此地進修有路通達真如入斯門得證無生
舊殿後方的大殿是完成於八十三年十二月,宮殿式的建築十分莊嚴,一樓供奉白玉釋迦佛、觀音菩薩及地藏菩薩,二樓為禪堂,供奉西方三聖。三樓為三寶佛。
圓通寺目前常住約在三十餘位法師,以律宗及淨土宗共修,除了每個月月底、十五有例行的誦戒之外,每周還有佛七法會,即陰曆十六日∼二十三日。
圓通寺
(簡介)
圓通寺的開山為聖照法師,民國9年生,原箱山東;18歲在北京安養精
舍出家,因此得以親近慈舟老法師。民國36年在武昌市普渡寺得戒於度厄老和尚,38年1月起駐錫香港尸羅精舍;57年應邀至埔里,次年底獨力創寺完峻。
圓迪寺位於埔里鎮觀音山,佔地約一甲餘,舊大殿為平房式建築。民國81年12月落成,三層宮殿式新大殿,每層約二百餘坪,一樓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二樓為西方二聖,三樓是三如來。圓通寺三面環山前有溪河,居高臨下,靈秀所鍾,可說清涼佛地,是修行的理想處所。
圓通寺為十方叢林,素以持戒唸佛為主理修行法門。開山迄今,一直保持清一色男眾道場。每月農曆l6月舉辦佛七,提供四眾弟子共修機會。
聖照老和尚強調修行,因此從不舉朋法會,亦不對外化緣。所有住眾一律過堂持午:初一、十五必誦戒。老和尚待人寬,律己儼,每晨一點即開始禮佛,數十年如一日。在禮佛禪坐之餘,老法師每日與大眾僧一起出坡,更以78高齡躬身參與建寺工作,習以為常。
圓通寺現住30餘位比丘,全體比丘眾遵佛制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舉行結夏安居,期間與來自各地比丘共同研習經戒等等。
(本文由圓通寺提供)
寺址:南投縣埔里鎮觀音路88號
電話:(049)912480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91)
34慈德寺
慈德寺原名「紫蓮堂」,創於民國三十四年,由永蘭尼師初建草庵奉佛為始。民國三十八年永蘭尼師往生,後由開智法師(男眾)接任。開智法師積極修建堂宇,並建火葬場一座,專供信眾荼毘之用。開智法師彰化縣人氏,俗名張傑,民國元年出生,三十六歲皈依,屬大崗山派系統,約在民國七十年前後往生。現任住持為體空法師。
在開智法師時期,約在民國四十三年左右即有重建大雄寶殿之計劃,從今日慈德寺大殿的大雄寶殿匾額落款年代為壬寅年(五十一年)來看,這應屬第一次重建。另在二樓大殿口的懸鐘題有「禪宗專用禪堂,民國丙辰年」,丙辰年即六十五年。
目前慈德寺的格局是在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重建落成的,這可由殿內的落成開光匾額得知。
慈德寺大殿一樓供奉西方三聖,知客室在右側寮房樓下,二樓供奉華嚴三聖,在二樓殿口可見山巒環抱,溪流穿越。走過知客室前的斜坡往下,左手邊有一納骨塔,再往下即附屬於寺院的荼毘場,青瓦白牆,若非有喪者家屬作法會超渡及哭泣的聲音,很難判明這裡是火葬之地。
目前慈德寺正在修建停車場,以應付法會及荼毘時龐大的車潮。早年開智法師在時,以耕作一甲餘之山佃,作為常住之經費,並時常往來於鄰近的山村講經弘法,其在寺內固定於農曆一月十日、七月二十二日、二月十九日、四月八日、六月十八日舉行法會。
寺址:南投縣集集鎮富山里油坑巷11之11號
電話:(049)770405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65)
35聖音禪寺
聖音禪寺建於民國五十九年農曆十二月,工程歷時五年,於民國六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落成,建地一千二百坪,分大殿及左右廂房。
聖音禪寺初建時稱「草鞋墩慧音講堂」,開山為禪聞尼師,聖音禪寺是民國八十年正月才更名的。
聖音禪寺創建緣起,可追溯到民國四十二年,當年星雲、煮雲、廣慈(已還俗)三位法師至禪聞尼師出家的祖庭——南投碧山岩寺,推廣影印大正藏,到草屯時由於鎮上無一佛寺,外道的教堂、神宮卻林立,碧山岩住持如學法師便借用一座日據時代之俱樂部,情況相當克難。禪聞尼師見此情景,當下立下宏願,在自身學識及經濟上有所成之際,定將建一座講堂於此。
就在禪聞尼師出家第二十六年,也就是民國五十九年自太虛佛學院及福嚴佛學院畢業,而回到草屯胞兄家,得蒙當地人士之資助,經洪輝松、洪炎滿兩位先生之介紹,且承台北市堪輿家賴明邑、員林鎮張開遠勘察,選定大墩(草鞋墩)此一古蹟地為建講堂之基地。但由於該地屬農業用地,原則上不得興築,後來在縣長林洋港先生准予變更用地之下,初設通道,但公文幾次在省府處被駁回,廷宕兩年餘。後適林洋港先生調昇省府建設廳長,土地再度變更為古蹟文化保留區,才得以建成。
民國六十四年十月十八舉行落成啟用典禮,禪聞尼師當年立下的宏願終於實現。爾後講堂定期於每週六晚在大殿一樓講堂講經,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晚領眾於二樓大殿講經念佛,有效地接引了草屯地區的信徒。不久禪聞尼師又在寺內創辦圖書館及慧音幼稚園(今已更名為文允托兒所)。民國八十年將慧音講堂更名為聖音禪寺。
禪聞尼師可說是一位傳奇人物,俗名沈嬌蓮,民國十五年生,南投草屯鎮人氏,民國三十四年於南投碧山岩寺如學法師座下祝髮出家,法名禪聞,別號禪褘。由於出家前禪聞尼師未受教育,出家後便積極地在寺中接受漢文教育,中文基礎因而立下根基。民國四十七年入新竹壹同寺女家佛學院就讀,五十六年入台北慧日講堂之太虛佛學院,五十九年募建慧音講堂,六十年自太虛佛學院畢業。
禪聞尼師除了講經弘法之外,最膾炙人口的則是素菜的製作。由於禪聞尼師的素菜名聞遐邇,並有多本素食食譜問市,今雖年屆七十高齡乃為素菜的推廣盡心盡力,不愧為佛門傳奇人物。
禪聞尼師受戒檔案
民國三四年投台灣省南投縣碧山岩依上如下學法師出家,發心於民國四十四年四月在臺北市十普寺乞授三壇大戒
茲附臺北市十普寺傳戒師尊銜
◎羯摩
太滄大和尚
◎ 得戒
白聖大和尚
◎教授
道源大和尚
◎ 尊證
妙果大和尚
慧三大和尚
道安大和尚
如淨大和尚
開照大和尚
玠宗大和尚
懺雲大和尚
禪聞的回憶
我是個平凡女子,衷感萬分,禪聞於民國十五年,生於南投縣草屯鎮,親生父親姓何名獻,親生母親姓白名寸。務農。非常勤勞,生下三男三女,我是最後的第三女。在三歲的時候,我們的外袒父、母,到我們家,看到我們兄弟姊妹那麼多。他們就對我父母說:快把這些女兒送給別人養吧!
後來,湊巧有一家姓沈名發賜,妻子姓余名喜妹的人家,還沒有子女,我的親生父母,即把我送給他們撫養,再經過幾年後,又多領養一個小女兒,我也很高興多了一個妹妹。
光陰如箭!我已經十幾歲了,有一天,我父親看報,歡喜地對我說,有好多位師父來住碧山岩說,四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佛聖誕,要舉辦浴佛節!必定有很多人去祝聖壽。我告訴爸爸,我一定要去!那天初八的早晨,我就和鄰居的老菩薩去碧山岩,一進碧山岩大殿拜佛,我的內心,即覺得釋迦佛的慈容,特別慈悲,眼睛始著我,又看到諸位師父很和氣又很莊嚴,我想,我的將來,一定要出家為佛弟子。
自從碧山岩回來之後,我心中只有釋迦佛的影子,故我天天想佛,夜夜思佛,這個事情,我故不能隨便說,恐怕我的父母親難過,又怕自己的理想前途告訴人家,發生障礙,因此,只有把這理想,放在心中,翻來覆去而已!
最後的決定,我是應當到碧山岩出家才對!於民國三十四年,正月初五日的大清早,大家還在睡覺,我把娘生髮割捨來,在家裡燒香拜菩薩!卻被我的母親看到了,趕快去對我父親說,我們的大女兒捨髮了,我的父親在床上放聲大哭,女兒呀!你怎麼這樣子呢?當時的我,心裡難過極了!今天我讓年老的父母親放聲大哭,我真是不孝子,我的雙眼淚珠如雨落下,另一個心想,今天我是真正的釋迦教主的親弟子啊!這殊勝的眼淚,是我的生身父母與養身父母,都能夠度化他們脫離苦海!故我的眼淚是殊勝的!
當時,我的父親對我說:「你要出家為佛弟子!我是同意!而我唯一的遺憾,是沒有讓妳讀書,因為我們是住在墩和里鄉下,當時的國民學校,是在草屯街上,而鄉下要到學校是好遠的路途,又沒有同伴,只有你一個人,為父的考慮到你的安全!因此你才沒有讀書,當時我在想,等你長大一點,我自己教你讀國文就可以了!那裡知道世事無常,滄海桑田,真的沒有讀書,這是唯一的惋惜了!今天是五月初五日,你稍微準備一,等到正月十六日才到碧山岩出家吧!正月十五日就是我們,小過年,希望你在家裡團圓吧!」
在正月十六日的早上,是我到碧山岩出家的吉日!上午八點多鐘,就要出發了!我的父母親和我妹妹都送我到門外,我的父母親和妹妹三位,實在捨不得,尤其是我父親再三交代,謂你住在佛寺,要認真為寺廟勤勞,要你聽恩師上如下學的話!孝順師傅;對師兄弟要有尊敬,不可計較,待人要寬宏,對自己嚴肅!必定要用心修學佛法,不懂的事情,要有禮貌的請問師父,還要不恥下問!你如果有空,要多拜佛,多念佛、誠心精進,請求諸佛菩薩保佑你,為你開智慧,謹記在心吧!而家裡的事情,不用你掛心了!
我的父親講到這裡,兩眼淚珠汪汪地湧出、滴滴的掉下來!此時的我心酸萬分,割愛辭親,皈投佛門!為了生死,為度眾生,毅然向前大步離開,出了家!愛我恩師的慈悲教養,在碧山岩十多年。
而我恩師為了我們,禮請了很多的大德法師來講經,教導我們兄弟三十二人!而於民國四十八年,正月由常住送我們八個人,進入新竹女眾佛學院修學了。
這一段文是我在家與出家的過程!但是後一段文,是我發願要建慧音講堂的因緣與在台北法光寺學習料理,進入太虛佛學院,化緣,建講堂,而且,將這二十年的慧音講堂改為聖音禪寺的因緣!在聖音禪寺建寺廿週年,暨傳授三皈、五戒、菩薩戒之戒錄裡面很清楚!
寺址:南投縣草屯鎮草溪路慧音巷20號
電話(049)333669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55)
36碧鳳禪寺
碧鳳禪寺原創於民國二十五年,由詹完(法號永清)居士所建,民國三十年舉行入佛儀式,整個寺院的落成啟用,根據大殿匾額題有「庚子年桂月落成」字樣,庚子年即民國四十九年。寺內另有「民國辛亥年仲冬」及「歲次戊辰年臘月」的落款看來,前者為民國六十年,後者為民國七十七年,這兩年應該有整修過。
開山住持詹完,彰化縣人氏,民國三年生,十八歲時在高雄大崗山超峰寺皈依三寶,法號永清,民國七十年往生,目前的住持則是其養女謝曾雪瓊繼任。
碧鳳裨寺是一個在家人所負責的道場,其格局有其趣味之處,在進入碧鳳禪寺之前會經過一座石橋,橋兩邊低窪處種有蔬菜,進入類似天王殿格局的殿宇,兩邊石階向上,出石階已然立於大雄寶殿前,旁邊正是方才道形似天王殿的第二層,與大殿相望,供奉地藏菩薩。
大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殿左右為寮房,目前是俗家人所居處。
碧鳳禪寺由於是在家人所負責,經濟的主要來源是依靠原有的四甲餘的山佃維持,但由於道路的開通等諸多因素,使得山佃面積略有縮減。主要種植的作物由於缺乏水源,是以經濟作物如蕃石榴、竹子、檳榔樹、檸檬為大宗。
碧鳳禪寺一年有三次例行法會,分別是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五日三次。
寺址:南投縣集集鎮初中巷18號
電話:(049)761553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55)
37德華寺
德華寺原名「德華(齋)堂」,建於明治四十年(1906),為吳朝宗
(∼1940)所創之龍華派齋堂,昭和十五年(民國二十九年)吳朝宗去逝,由其子吳坤金(1906∼)法號普堅繼任。民國六十六年齋堂因後繼無人,故而敦請正根尼師師徒三人前來住錫,民國六十七年四月正式進駐。
目前德華寺住持正根尼師(普源)現年(八十五年)七十六歲,弟子法莊法師民國七十四年往生,時年五十歲,弟子法明法師現年六十一歲。由於正根尼師法體欠安住院治療,德華寺一切事務皆法明法師負責。
德華寺從吳朝宗居士開始至正根尼師是第四代住持,在正根尼師之前的德華堂,基本上是屬於子孫廟,演變到後來卜卦、算命皆在寺裡進行,這裡還曾一度作為停屍之所。正根尼師住持之後除在硬體上大加整修之外,也將因沒落而衍生的陋習一併整頤,據說在整理堂內時清理了五卡車的舊壞之物。民國七十年德華寺前殿因年久而傾毀,僅後殿尚保留,目前在原前殿傾毀的部分用鐵皮臨時搭建,十分克難。事實上,早在台灣光復初期,德華堂就被劃入都市計劃用地,日前又有政府都市計劃官員前來測量會勘,計劃之後大馬路恰從堂前切過,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現址將被徵收拆除,儘管德華寺是早年政府認定核准的佛教建築用地。
德華寺後殿內部仍然保留初建時原樣,拆除是十分可惜的,但也由於年久失修,寺方也相當渴望早日徵收開路。拆除後的德華寺預計在原址的後方重建,因小有腹地,將來住眾容身將不會有問題。
德華寺還是齋堂的時候主供觀世音菩薩,從大殿前遺留下來的「圓通寶殿」匾額可以證明。現在大殿佛龕上正中央則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左右有地藏、目連、觀音、白玉佛,顯得十分豐富。「圓通寶殿」匾額下左右的牆上另有十八羅漢的供奉,羅漢下方凹陷牆內,分別有兩個大牌位,一個是齋堂開創者吳氏歷代祖先牌位,另一個則是寫著「尊奉開設道場功德主長生祿位九品尊師香位」字樣的牌位,這牌位上有不少「普」字輩的齋教信眾名字。
此牌位旁位有吳朝宗居士配帶日本式佈教師肩帶的遺像一幀顯示吳朝宗早年必受過佈教師的養成教育。
原齋堂時代所用的經典乃被寺方保留下來,分別是刊行於光緒甲午年(一八九四)鰲江原刊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民國三年甲寅桂月,日監院智緣募刊,板存鼓山湧泉禪寺的「慈悲妙典藥師寶懺」,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台中瑞成書局刊行的中文版「佛說阿彌陀經」,以及日本京都見葉書院版藏,明治十一年(一八七八)刊行,漢字加日文注音的「大乘妙法蓮華經」。
從以上早年齋堂所用的經典看來,德華堂在日據時代已相當地傾向於佛教。
寺址:南投縣埔里鎮清新里延年巷33號
電話:(049)985071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17)
38蓮因寺
入寺山門高懸「蓮因寺」三字,右側小門有「真如」二字;左側題曰:「解脫」,乃是民國七十三年歲次甲子四月所立,美倫美奐一塵不染。步入山門,一條石板砌成的小路直抵大雄寶殿,約莫十餘步,另有橫臥小路接連東、西廂寮房,束廂迴廊上擺有臨時食桌,是為方便遠到之善信用餐之便。齋堂門上兩邊掛有兩木匾之詩偈:
蓮是藕花藕為蓮本
因賅果海果徹因源
言簡意賅,意境深遠,細細品味其中,方知禪機奧深,深不可測。
東、西廂房兩旁遍植松木,中庭廣栽韓國草,綠草如茵、環境幽雅。蓮因寺的建築設計及構造上,與傳說之中國宮殿、衙門、高官宅第與人民住宅並無太大差別,是屬於「四合院」式,主要原因是從南北朝至清朝期間,佛教徒捐府宅為寺之風甚為盛,甚多後期之佛寺均模仿或受前期此類佛寺建築之影響。所以走進蓮因寺,就像是走入傳統中的屋宅一樣,讓人易於親近,沒有太多陌生的感覺。
佇立中庭環顧四週,蓮因寺正處群山環抱之中,青山綠水白雲幾抹,令人心曠神怡,真似個:容儀蜿媚,莊嚴和雅,端正可喜,觀者無厭。
步近大雄寶殿,階梯口兩旁有兩石燈,潔白可愛。拾階而上,活動式的玻璃門上鑲著磁獅子,口中銜劍目光炯炯有神,兩旁有青磁石象,像是鎮守關門的將軍,咄咄逼人,讓人不敢正視。悄悄地走入殿堂,三寶大佛端坐其中,低眉慈藹,莊嚴無比,美不勝收。
蓮因寺腹地雖不大,但大雄寶殿卻寬敞舒適,頂高數丈,巍峨氣派,上有倒懸蓮花三座,和三寶大佛相互輝映。右左兩邊排列整齊的蒲壇,是為方便聆聽懺雲法師開示和作功課之處,設想週到用心,讓人嘆服。木質的地板,光可鑑人,擺設之纖維質蓮花栩栩如生。無論是供桌或地板,走過之處真是一塵不染,清淨之至,肅然起敬。
這座蓮因寺是懺雲法師於民國五十二年,披荊斬棘,創建的淨土道場,清淨之戒律早有耳聞。天未亮女眾不能入寺,天黑之前女眾必須離開,女眾居士,不論年齡身份,山中一概不容掛單。蓮因寺淨律雙修,精勤不懈的生活,堪為中國佛教界的僧家典範。今年八十二歲的懺雲法師,身體硬朗,行動敏捷,看似五、六十歲,講經聲音宏亮,一代泱泱高僧風範。
民國三年十月十八日出生於鴨綠江畔的安東曹氏世家,青年時期,曾到日本研究美術,在藝術的造詣上,頗為可觀。由於幼時曾受佛法薰陶,又因父病棄世,深感世事無常,更傾心於內典。於是在民國三十二年出家,不久受戒於北平圓通寺,並親炙當代律宗大德慈舟大師。
大雄寶殿右側直通今佛堂,當中供奉的是西方三聖,佛堂雖小,卻也肅穆莊嚴,念佛堂旁有一小水池佈滿睡蓮,浮在水面的綠葉,典雅清幽,怡然自得。念佛堂與僧寮成丁字狀,背倚山腹,以碧紗隔間,僧寮以通道貫通念佛堂。正享受此一閑暇,忽見「遊客止步」字樣,便不敢亂闖有擾清規。繞至西廂流覽,假山、亭樹、花、草、樹木,為這清淨道場頻添生意無數。蓮因寺就是這麼超凡脫俗,靜靜地徜徉在這青山綠水之間。
懺雲法師還有一項膾炙人口的法會活動,就是「大專學生齋戒會」從民國五十五年辦起,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歷史了。
齋戒會初期由於蓮因寺並未全部完成,寺內空間狹小僅能容納三、四十位大專同學,男女分開住宿,男生住寮房,女生住山下人家。齋戒會每年寒暑假各一次,暑假較長每次兩屆,寒假較短故一屆。在寺中辦完兩次以後,便移住他寺續辦,其中嘉義的義德寺,新竹的翠壁岩寺,中壢的元光寺部曾舉辦過。
目前蓮因寺在桃園龜山寺還有一個齋戒會道場,即「蓮因北部齋戒學會靜修道場」。
目前蓮因寺的住持為成空法師。
地址: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15-1號
電話:(049)770790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67)
39寶光寺
根據寶光寺「萬德莊嚴」匾額的落款,乙卯年應是民國六十四年,寶光寺即是在這一年落成啟用。經這二十年後的今天,寶光寺民國八十四年元月八日起動工興建三褸的大佛殿,目前僅止於工程奠基的階段。
寶光寺由於重建中,是故佛殿有一大部分是用鐵皮屋臨時搭蓋。在臨時大殿的入口處有橫書「慈度山寶光寺」字樣,殿口有偈曰:
三門清淨絕非虞
檀信歸依增福慧
入殿內的香案上供奉觀世音菩薩,左右脅侍善財、龍女。大殿供奉三寶佛,其中又以中座本師釋迦牟尼佛山座於最前。日前寶光寺的住持為如定法師。
寺址:南投縣中寮鄉廣輿村永平蹈75號
電話(049)691459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49)
40覺靈寺
根據民國八十五年「埔里覺靈寺碑記」得知,覺靈寺(原名覺靈堂)是建於民國六年,由范阿房發起創建佛堂,但有最早傳說覺靈堂是建於日據明治三十八年(一九0五),以及建於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兩種說法,原為齋教龍華派佛堂。
大正十四年建堂這個說法,據傳發起人為陳阿標,昭和六年(一九三一)洪阿勝(法號普信)繼任為堂主。洪阿勝原為苗栗人氏,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生,早年在苗栗獅頭山勸化堂皈依,民國四十六年前後因堂基陳舊而有重建之議,五十年成立籌建委員會後變賣原堂產業而改遷覆金現址。
當時未改遷以前寺產有自耕五分地水田,以及二甲餘地的山佃作為經常性經費來源。
現在的覺靈寺是最近幾年才重建的,大殿供奉釋迦牟尼佛,依循原齋堂時的供奉。由於地勢雄偉,平日遊客不少,香火十分鼎盛,加上七十三年落成的慈雲塔,廣收各界骨灰安奉,並為人作超渡、普渡,成為寺中最經常的經費來源。
由於覺醒寺已改為管理委員制,寺中並沒有任何出家人,雖然外表保留著由在家人住持的齋教傳統,但基本上有相當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
埔里覺靈寺碑記(沿革)
埔里盆地建瓴全臺,秀羨海東,山靈水清,氣瑞雲祥,誠人間之佛國仙鄉也。郊北小埔社尤稱洞天,其地眠牛踞虎,脈湧蓮花,其民歡喜善信,福報獨厚,別有覺靈寺之鎮撫焉。
爰有大德范阿房,誠敬為懷,民國六年丁巳發願肇建佛堂於後窩子,幸逢時人蔡塑祥、徐俊岸、徐石松、陳標諸君慷慨向義,竭力贊助,土造佛堂遂克竣事,額曰覺靈堂。范阿房第思佛堂初創,需用日繁,而地處偏僻,香火仍少,唯恐深歷風滿雨晦,有初鮮終,特再獻捐田產七分餘,以膽堂事。
佛堂主祀釋迦如來佛祖、觀世音菩薩暨西天諸佛,兼祀三聖恩主、神農大帝暨諸神仙聖,里眾馨香俎豆,豐潔敬謹,肅哉四辰,其禮以慶:二月二十一日定光古佛佛誕;四月初八日釋迦佛祖佛誕、浴佛;七月初十日大勢至菩薩佛誕,慶讚中元,普施孤魂;十一月十七日阿彌陀佛佛誕。每逢大典,鐘鼓森嚴,誦經禮懺,所以佛光普照,神恩覃敷,民和年豐,庇護無疆者也。
迨至民國五十年辛丑,土造佛堂歲久缺修,將就傾圯,信眾蔡錦琦、張以利、徐石松、徐銓倡議重建,紳士黃文慶等人贊成之,旋組織籌建委員會,推舉陳石鍊、張以利出任正副主任委員,公議改擇覆鼎金今址,積極擘畫遷建事宜,乃變賣佛堂產業充作基金,於五十二年癸卯奠基破土,翌年甲辰鎮座開先,五十四年乙已竣事慶成,典禮有加,因正名曰覺靈寺。殿宇峨峨,廟貌奕奕,登山崇眺,時欽寶光凌雲;臨水參拜,儼見瑞氣泛月,八分男女,匐匐庭階,祀事閱歲年以長新,化育昭遐邇而顯赫,佑民護國,萬世勿替。
民國六十二年癸丑成立第一屆管理委員會,公推紳士周平忠為主任委員,並蟬連第二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致力美化環境,力課籌建納骨塔;六十七年戊午組織建塔委員會,紳士黃裕榮董其事;七十年辛西黃裕榮繼任第三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仍兼建塔委員會主任委員,以籌建之未周,增建禪房暨會議廳,七十三年甲子納骨塔竣工,額曰慈雲塔,自此規模大備,而氣象寬也;七十四年乙丑紳士薛瑞坊接任第四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七十八年己巳紳士陳鎮能繼任第五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八十二年癸西,公舉薛瑞坊復任第六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條整規章,敬敷教化,廣謀經營,觀瞻飭哉!
寶寺既已大成,近遠士庶之能盡誠虔而植福田,請鑴諸石。此足茲見厚德而效懿行,觀仁風以洽人心者也。書以記之,永垂不朽。
民國八十五年丙子宇俊吉敬撰
(本文由覺靈寺提供)
寺址:南投縣埔里鎮覆金路1-2號
電話:(049)931387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23)
41靈光寺
靈光寺有塊撰寫於民國七十五年四月八日的碑記載曰:
「中華民國十三年以前,崁斗山僅少數居民結草而居,其所耕種者,稻不出禾,果不生花,居民紛紛離去。中有劉捷申者,自動發心求佛庇佑,初僅草屋一間供奉慈尊觀世音菩薩,每日虔誠祈禱,蒙佛嘉惠眾生。
未幾所開墾者,種稻豐收,種果結實,附近居民陸續來山開墾,誠不可思議之事也。而劉捷申居士之長女及次女受佛感應,於民國十四年皈三寶,相繼落髮出家,禮上妙下果為師,長女法名達道,次女法名達如,同行修道者,有玄理法師,亦苦行也。本寺自開山迄今,達道、玄理、達如三師,先後高齡往生,開山建寺功不可滅。
現有三師之門徒:宗性法師為住持、宗願法師任監院,紹惠、紹慈、悟瑜等師同心共修,另有徒孫:碧玲、鳳娥、燕羚尚年幼,分別就讀中學、小學。
「本寺原稱靈山寺,於民國三十八年改為靈光寺,建於崁斗山,位於南投縣國姓鄉北山大石村之最高峰,海拔八百餘公尺,沿途風景極佳,朝山者以往步行兩小時,現今可通計程車。
本寺每年僅有兩次法會,一為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聖誕,一係十一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均係各地善男信士自動發心供養,深為感人,尤其每一學期終了,各地學生聚集於此,或露營或參會,調劑身心;或請住持開示,法喜充滿。寺內道糧,大多自力耕種,勉強生存,清苦之情溢於言表。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八月五日與學生數人朝山進香,承前任住持達如法師面囑,撰寫簡介。「十五年四月八日承繼任住持宗性法師面囑,略為再正,書於大理石上,人為流傳焉。
「三寶弟子榮劍華、黃鼎勝、陳世偉、黃雅望沐手撰書。台中市聖華宮素菜餐廳朱耀新,南投市今日書局張紹偉敬獻。」
另根據民國四十三年台中佛教會出版的「台灣佛寺大觀」記載。
「民國十二年由李石蘭(普芳)居士購地建草庵,於民國十五年由劉接木居士繼續建立佛寺,屆時號曰『靈山寺』,劉居士逝世後出劉金齋姑接充住持,於民國二十九年劉金齋姑逝世後出現任(達如)接充。
民國四十一年底拆毀再建,民國四十二年十月十八日竣工。屆時的再建,埔里鎮醫生陳石練居士幫助最得力的一個人達如法師已於民國七十二年往生,享年七十七歲,原管理人玄理法師民國七十三年往生,享年八十七歲。
其中達如法師於日據大正十三年在苗栗大湖法雲寺皈依,玄理則是在大正元年(一九一一)在大湖法雲寺皈依,靈光寺基本上是屬於覺力法師曹洞宗法雲寺派。
現任住持修證尼師(宗性)現年(八十五年)六十歲,三歲即來寺,二十一歲圓頂,早年曾就讀於台中而靈山寺佛學院,受具足戒於台北臨濟寺。
靈光寺大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座落崁斗山最高峰,四週景色十分怡人,在前庭可遙望雪山雲海,或許正如民國五十三年竹東比丘尼達性法師「偕友人遊斗山靈光寺偶吟七絕三首」所云:
靈峰高聳白宴連 光耀禪林別有天
寺廣室寬容萬眾 繁榮香火慶年年
登峰一望景清幽 疊峰層巒眼底收
草包鳥聲皆妙諦 擬參妙悟過春秋
策杖攜朋到此遊 吟詩遣興樂悠悠
魁星也解西來意 擁護禪關學佛修
寺址:南投縣國姓鄉大石村昌榮巷35號
電話:(049)451389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65)
42靈鋒寺(金天堂)
靈鋒寺初名「金天堂」,在舊日的大雄寶殿口還有前南投縣長林洋港題於民國辛亥年(六十年)的「靈鋒寺金天堂」的字樣。
金天堂原創於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之前,光緒七年才從附近山上遷至山下現址,為龍華派齋堂。是由何人所創建已不可考,後任其荒廢幾十年,直到民國三十九年才由當時的魚池鄉長黃登鳳敦請達殊尼師(?∼一九五四)及正根(普源)尼師前來住持。民國四十三年三月達殊尼師往生,再由正根尼師接任住持。
但根據早年隨正根尼師住錫在金天堂,後來搬遷至埔里德華寺(早名德華齋堂),並出家現年才二十多歲的禪文尼師表示,正根尼師的弟子法明尼師是她的姑姑。正根尼師民國九年生,二十一歲時於台中后里毘盧禪寺出家。後來因為參學的關係,行腳至金天堂而住錫下來,而金天堂的坐落地稱「司馬鞍」,司馬鞍的地名起源不名,但司馬鞍之形成村莊是在道光末年(一八五0),為漢人在日月潭附近創建的「五城」之一。
在金天堂南一公里處有地名「番仔田」,據禪文尼師表示,此處原為日據時代殺人的刑場,由於鬧鬼地方不十分平靜。
正根尼師住錫在此時,由於地處偏僻,法緣並不興盛,到現在仍舊如此。她們維持日常開銷主要是靠自耕的堂產一甲餘地水田,以及一甲餘山佃為生,時常為了交換其他食物或現金,背負著米糧至埔里鎮上販賣,生活十分清苦。
到了民國六十六年左右,原埔里德華堂的信徒偶遇正根尼師一行人,當時的德華堂由於相當沒落需要管理人才,便與正根尼師談妥前來接掌德華堂,六十七年三、四月前後,正根尼師便帶著弟子法莊法師(一九三五∼一九八五)及法明法師(一九三五∼)兩人移錫埔里德華堂。而金天堂則交由同魚池鄉的人乘寺聖開法師派下接管,不過時間約在民國七十年左右。
另有資料記載,金天堂是建於清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堂內供奉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大雄寶殿的匾額落款於民國丙午午(五十五年),堂內的鐘上有銘文「司馬鞍金天堂」字樣,落款是「民國戊戌秋月吉旦」,戊戌即即民國四十七年,應是正根尼師住錫時所鑄。
大殿內有偈題曰:
靈堂妙化莊嚴相
峰岩自在表真容
至於金天堂之改名為「靈峰寺」,乃正根尼師住錫以後才更名的,但仍保留「金天堂」字樣。
靈鋒寺現在在原大殿後方搭有佛堂一座,為人乘寺住眾禮佛禪坐之所,殿口無任何標示,乃大門口亦為指示,初來戶到甚不容易判別。
大殿口有偈題曰:
證三乘貝葉真經身心圓妙
參九品蓮花法座功德莊嚴
寺址:南投縣魚池鄉大林村金天巷29號
電話:(049)897172
(資料來源: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八)南投地區》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年,p.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