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少數民族

  新疆省民族眾多,族裔總數多達47個,是中國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之一。在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佔了47.5%,是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次之,占30%,其他的45個少數民族則合佔22.5%。除此之外,還有滿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東鄉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但人口較少。他們所信奉的宗教也多達7個: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道教和薩滿教等,所以,從新疆就可窺見絲路上所有的民族世界了。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人口多達720多萬,遍佈全疆,以天山以南的喀什、和闐和阿克蘇等地為最多,吐魯番市也不少。「維吾爾」(Urgur)意為「團結」或「聯合」,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的「丁零」部落。七世紀時(唐代)曾建回紇王國,一稱「回鶻」,後與高昌一帶的少數民族融合,而成今日的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熱情好客,信奉伊斯蘭教,最大的節日是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民族工藝品有地毯、掛毯、安的麗斯綢、刺繡、花帽、銅壺、小刀及民族樂器等。

哈薩克族
  人口多達110多萬的哈薩克族(意為「避難者」)主要分佈在天山旁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大多仍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所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對訪客不論生熟皆盛情招待。他們絕不吃狗肉和驢肉,這點也異於漢族。他們春夏秋三季都「露營」住氈包,冬天才搬到可禦寒的「冬窩子」(平頂土房或木房)居住。
  不論男女老少都善於騎馬,賽馬、「姑娘追」、叨羊、馬上角力都是他們最熱衷的活動。其始祖是漢時的烏孫、月氏和塞種人融合而成的,宋朝時又混入了蒙古和契丹的血統。他們也信仰伊斯蘭教,本族獨有的節日「那吾魯孜」節相當於漢人的春節。當天要吃「那吾魯孜飯」,並除舊佈新。

回族
  回族主要分佈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和烏魯木齊、伊寧及吐魯番各地,人口約有68萬,祖先來自阿拉伯,與漢族通婚而成「回族」,外表幾乎與漢人無異,但裝束有所不同。他們不喝酒;也不吃豬、狗、馬、猛禽,及未經宰殺而死亡的牲畜。但他們仍操漢語,用漢文。新疆的回族信奉伊斯蘭教,把「肉孜節」當成大節,而稱「吉爾邦節」為小節,並特別看重紀念穆罕默德誕生的「聖誕節」。

蒙古族
  新疆的蒙古族有一部分是古代準噶爾部落的後代,主要分佈在巴音敦楞和博爾塔拉兩個蒙古自治州,及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有一些蒙古族則是十八世紀由伏爾加河流域及內蒙古遷來的。他們的主業是畜牧,人口約14萬。他們熱情好客,敬老尊賢,而且能歌善舞。男女都穿皮靴或氈靴,看來尚武剽悍。皆信奉喇嘛教。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牧族的人口約有14萬,聚居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烏什、阿克芬一帶,族源不詳,但也是白種人。主食是米、麵食、牛、羊、馬及駱駝肉,以從事畜牧業為主。他們信奉伊斯蘭教,特有的節日有「諾勞孜節」和「聖希曼節」,前者有如漢族的春節,後者則如中秋。

錫伯族
  此族在新疆有三萬多人,大多居住於伊犁河南岸。他們的祖先是清朝乾隆年間(1764年)由東北的瀋陽搬遷而來的,當時大約有四千人。所以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的「西遷節」是他們最盛大的節目,紀念十八世紀中葉他們遠離東北家鄉而遷居西域的壯舉。至今仍用滿文,講滿州話,信奉喇嘛教。
  比起新疆其他的少數族來,他們的文化水平最高,有許多知識分子從事文化事業。

培吉克族
  塔吉克族的人口約三萬四千人,60%聚居在塔什庫爾干的塔吉克自治縣,其他則散居於莎車、澤普、葉城等地。幾世紀來都一直在海拔三千公尺左右的高山上過著遊牧生活。他們據說是漢代朅槃陀人的後裔,朅槃陀人的祖先則是漢朝公主在「和蕃」下嫁波斯國王的途中,與迎娶的波斯使節私通所生的兒子。
  他們的外形迴異於維吾爾族,語言也屬印歐語系,是伊朗語的分支。主食為酥油、乳製品和肉類。信奉伊斯蘭教,獨有的節日中最盛大的是「祈脫齊地節」,等於漢族的春節。

烏茲別克族
  烏茲別克族的人口只有一萬五千人左右,散居在天山南北路的許多縣市,主要從事商業或手工業,也有以農牧業為主的。
他們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衣食起居都近似維吾爾族,所以歷代與維族和塔塔爾族通婚。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喜歡小家庭生活,子女一結婚即與父母分居。
  他們是唐朝、突厥的分支,和維吾爾人一樣。今日蘇聯境內亦有烏茲別克族。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人口只有五千人左右,主要分佈在伊犁、塔城和烏魯木齊市,一般使用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並信奉伊斯蘭教。他們的文化水平高,知識份子多,常從事文化事業,音樂則充滿草原風情。
他們最愛清潔,住房收拾得十分乾淨。房子四周遍植花草樹林,十分幽雅。飯廳和廚房更是一塵不染。 他們也是白種人,但族源不詳。(周芬娜《MOOK自遊自在--絲路》,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車慕奇等《絲路》宏觀文化,1995)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