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夏瓦 Peshawa (健陀羅國)
---- Back to 《絲路之旅地圖》----
玄奘絲路行:
  查拉拉城至白夏瓦間的開伯山口峽道的兩側,頁岩和石灰岩峭壁參天聳立,暗褐色的突岩處,正是土匪埋伏守候困乏的商旅與朝聖者的絕佳地點。玄奘一行人在高昌附近的銀山也碰過土匪,出了屈支兩天後再度遇險,日後還有林中遇襲和在恆河畔被一票土匪綁在木樁上等等經歷。
  這次,玄奘一行人毫髮無傷地出了白夏瓦山谷。不過,玄奘來訪之際,白夏瓦已遭迦畢試兼併,已經是獨立國家,沒有國王和大臣前來迎接。白夏瓦山谷上的布路沙布羅(白夏瓦),當年是健陀羅國(即甘達拉)都城,地位十分重要,接著白匈奴(公元450至470年)入侵,留下了破壞和劫掠的痕跡,佛教亦告式微。比起在白夏瓦山谷的遇合,幾個月後--公元631年5月,玄奘在喀什米爾受到國王和一千名僧侶盛大歡迎,也就格外令人覺得溫馨。
  玄奘估計在健陀羅故城一隅只有千餘戶人家,但由於發源於山間的境內河川灌溉,仍然盛產穀物和甘蔗。唐僧放眼四顧,所見到的是熟悉的景象--當年也許有千餘座寺廟的地方,如今已是僧舍荒廢,很多窣堵波也已傾圮。玄奘說,此地有百餘座印度教寺院,「異道雜居」。
  大約從第一到第五世紀之間,白夏瓦山谷的名聲就和查拉拉城與哈達一樣,是建立在許多跟佛陀本生和過去世無數傳奇息息相關的寺廟與窣堵波上。玄奘在山間河谷與斯瓦特一帶,聽到許多由使節或僧侶自己杜撰,乃至從印度低地傳來的掌故傳奇。他只要是有所聽聞,必定會記錄下來。(Sally Hovey Wriggins,杜默譯《玄奘絲路行》,智庫文化,1997,p.90)

白夏瓦簡介:圖片欣賞
  白夏瓦即健陀羅古國所在地。健陀羅位於庫納爾河和印度河之間的喀布爾河流域,包括旁遮普以北的白夏瓦和拉瓦爾品第(Rawalpindi)地區。

一、健陀羅國名稱由來
  健陀羅,梵語Gandha^ra的音譯,即托勒密《地理志》的Gandarae。在我國文獻中,有乾陀摩(《洛陽伽藍記》卷五),小月氏、乾陀(《魏書•西域傳》)、月氏國(高僧傳•曇無竭傳))、健陀羅、建陀羅(慧超《往五天竺國傳》)、鍵陀羅(《吳船錄》)諸譯。《法顯傳》作犍陀衛,《水經注》引釋氏《西域志》作犍陀越,係由梵語(Gandhavat)的讀法而來,此外又有作業波羅(Gopa^la)或業波(《魏書》的,宋雲、惠生認為是其本名。其意譯,據《華嚴經音義》卷三:「乾陀是香,羅謂陀羅,此云遍也。言遍此國內多生香氣之花,故名香遍國。」是故《續高僧傳》作香行國,又有作香遍國、香風國、香潔國的。

二、健陀羅美術
  健陀羅國是亞洲古代史上有名的大國。公元前四世紀末,馬其頓亞歷山大侵入南亞,健陀羅的文化藝術曾受到希臘的影響。公元前三世紀時,摩揭陀(孔雀王朝)的阿育王遣佛教徒來此傳播佛教,逐漸形成舉世聞名的健陀羅式的佛教藝術。
因此,健陀羅美術興盛時期是從西元前後至西元6世紀為止,而初期則受到希臘羅馬美術的影響很大。分布地區從阿富汗的哈達開始,到Panajab(印度西北部)的塔克西拉Taxila(呾叉始羅國)為止。是東亞佛教美術的雛型。

三、歷史發展
  公元前二世紀左右,貴霜王朝(大月氏)強盛時成為迦膩色迦王統治的中心。其首都布路沙布邏(今巴基斯坦的白夏瓦)約建於此時。其後貴霜王朝勢衰,小月氏入侵,又為厭達(白匈奴)所滅。因之,其各代的疆域不同,在迦膩色迦全盛時,大約包括歷史上阿富汗、克什米爾和我國的喀什噶爾、和闐、莎車、印度的旁遮普、信德和北方邦東到貝拿勒斯一帶地方。其錢幣甚至在比哈爾和孟加拉都發現過。但是,據法顯的記載,公元400年該國的勢力已經逐漸衰落了。宋雲、惠生到達時正值印度笈多王朝的末期。
當玄奘抵該國時,不過「東西千餘里,南北八百餘里。……役屬迦畢試國。邑里空荒,居人稀少」,已呈現一片荒涼景象了。八世紀初慧超到達時,突厥波爾哈勒懃(Barhategin)滅迦畢試而據其地,已為突厥所奴役。762年,悟空從迦濕彌羅赴健陀羅,情況與慧超經歷時同,此後因文獻不足徵,難於考見。(唐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譯注《大唐西域記校注》,新文豐出版,1987。長澤和俊《新絲路百科》,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1994。)

健陀羅簡介:
  梵名Gandhara,印度古國名。又作犍馱羅、健陀羅、健陀羅、乾陀婆那,意譯香地、香潔、妙香、持地。位於今西北印度喀布爾河(Kabul)下游,五河流域之北。此國領域時有變遷,亞歷山大東征(西元前四世紀)時,都城在布色羯邏伐底,約今白夏瓦(Peshawar)東北十九點六公里之處。西元一世紀時,貴霜王朝(梵Kushan)興起於北方,漸次擴張版圖,併有喀布爾河一帶。至迦膩色迦王即位時,定都布路沙布邏(梵Purusapura),即今之白夏瓦。王歿後,國勢日衰,至寄多羅王,遂西遷薄羅城,而以其子留守東方,是即小月氏。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此國東西千餘里,南北八百餘里,東臨信度河,都城名布路沙布邏,王族絕嗣,隸屬迦畢試國,邑里空荒,人煙稀少。準此可知,西元八世紀時,此國已多荒廢,且臣屬於迦畢試國。
  於佛典中有關此國之記載不少,如巴利文本生(Jataka)、阿育王傳卷三駒那羅本緣等皆記載其首府呾叉始羅城;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五並舉出乾陀羅國、富樓沙富羅國之名;大悲經卷二持正法品、大莊嚴論經卷一、卷四別出乾陀羅國、得叉尸羅城、富迦羅跋帝城之;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中列舉健陀羅、得叉尸羅、乾陀羅三名等。
  佛教曾盛行於此國,阿育王派遣傳道師至此,是為其發端。善見律毘婆沙卷二、島史第八章、大史第十二章等,均記載阿育王即位十七年第三次結集法藏後,為於邊地興立佛法,乃派遣大德末闡提(巴 Majjhantika)往罽賓、健陀羅國,為人民講說犢譬喻經(巴 ヾtivisopama-sutta),使八萬人獲得道果,一千眾出家。其後,中印度佛教分裂為上座、大眾二部,此地原為上座部,尤其是說一切有部之中心,然此國僧徒又吸收大眾部之學風,大乘思想亦風行。
  大毘婆沙論中屢見西方師、外國師之稱,即指此國之學人,含有異端者之意味。另依道行般若經卷九及大毘婆沙論卷一七八載,般若經夙行於此國。至迦膩色迦王興,保護佛教,於布路沙布邏城創建雀離浮圖、迦膩色迦僧伽藍等,前者在城東南七、八里處,由高僧法顯傳、洛陽伽藍記卷五、大唐西域記卷二之記載,可知其規模之宏麗,後者在雀離浮圖西方,有重閣、累榭、層臺、洞戶,惟至玄奘西行時已成廢墟,其他尚有千餘伽藍、窣堵波,然皆頹圯。於迦膩色迦王護持之下,無著、世親、法救、脅尊者等名僧輩出,大乘佛教因此大興。然自西元第六世紀以後,佛教失去王室之護持,後雖有突厥王一時再興,然入第十世紀又為回教徒所迫,佛教終於絕跡。近代於此地發掘不少遺蹟,頗雜有希臘美術之風格,遂成特殊之犍馱羅藝術。〔希麟音義卷三、宋高僧傳卷二十九慧日傳、翻譯名義集卷三、慧苑音義卷下、慧超往五天竺傳箋釋、A. Cunningham: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V.A. Smith: Early History of India; 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vol.Ⅰ〕 p佛光辭典p.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