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絲路行:
玄奘從朝聖勝地僧伽耶南行,來到戒日王都城所在地羯若鞠閣(今名卡瑙季)地區。本區位於恆河沿岸,
在現今康波爾南方約莫五十里處。玄奘到訪時,一統北天竺的戒日大王(公元607至647年)正好不在。玄奘
發現,城中處處可見蓬勃生氣和別出心裁之處。「城隍堅崚,臺閣相望」之中,又具「花林池沼,光鮮澄
鏡」山水之勝。居民大都是商賈,他方異地的奇珍異貨應有盡有,「居人豐樂,家室富饒;容貌妍雅,服
飾鮮綺;篤學遊藝,談論清遠」,只有大唐的長安或洛陽差可比擬。

忉利天宮歸來:佛陀在忉利天宮,向亡母說法後,即踏著寶階返回人世。
在這件作品中的三道格紋表示帝釋天作的寶階。寶階旁是歡迎釋迦佛的信徒。印度,巴呼特佛塔玉垣雕刻,西元前2世紀末,砂岩。
(圖片來源:《佛教美術》)
忉利天宮歸來(局部):寶階上方下方各有一個足印表示釋迦牟尼從天而降。
(圖片來源:《佛教美術》)
|
玄奘發現,此地有大小乘佛寺百餘座,僧徒萬餘人(這是他西行以來,碰到佛教僧徒人數最多的一個地
方),以及天祠兩百餘所。他所見所聞莫不顯示,戒日王確實是佛門大護法,而這時他就宛如行軍布陣,百
戰榮歸一樣,已經喜歡上盛大的宗教遊行行列和辯經論道。(Sally Hovey Wriggins,杜默譯《玄奘絲路行》
,智庫文化,1997,p.123,206)
公元642年,戒日王又於此舉行無遮大會,總計五印度中有十八國王來到,精通大小乘高僧有三千餘名
,以及婆羅門及尼乾外道二千多人,這群畢集的盛會,從戒日王行宮到辯經法會場,延綿一哩長。經過十八
日之後,無人能在辯經大會上駁倒玄奘的教言,戒日王於是宣布玄奘為大會勝利者,並安排盛大的遊行以資
慶祝。這是玄奘在辯經上最大的成就,此時這位大唐求法僧人已經周遊印度12、3年,成為中世紀最偉大的
玄學家,和各地諸王、大汗及著名佛教領袖頗有交情,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Sally Hovey Wriggins,杜默
譯《玄奘絲路行》,智庫文化,1997,p.203,206)
羯若鞠闍國簡介:
羯若鞠闍,梵名 Kanyakubja,意譯曲女、妙童女。為中印度之古國。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載,此國都城原
名拘蘇磨補羅,梵授王時,有大樹仙人慕王女而求之;王之百女中,唯最年幼者自請當之,仙人懷怒,便出
惡咒,使九十九女一時腰曲,故後名曲女城。此國周四千餘里,國之大都城,西臨殑伽河,城隍堅峻,異方
奇貨多聚於此;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兼習大小二乘,另有天祠二百餘所。城西北有無憂王塔、過去四
佛之座及經行遺蹟。東南有高三百餘尺之大精舍,中有如來立像,四周石壁雕畫如來前生修菩薩行所經事蹟
。昔玄奘遊此時,戒日王曾設無遮大會,佛教甚為興盛。此地現今稱之為卡瑙季(Kanauji),位於印度西北
恆河支流迦利河(Kali)之東岸。〔佛本行集經卷五、起世經卷十、起世因本經卷十、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一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五、翻譯名義集卷七、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vol. I〕 佛光辭典p.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