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絲路行:
玄奘在於公元629至630年啟謝高昌王厚贈的書信中曾說,他前往瞻體佛陀成正覺處的「天梯道樹之鄉」的時機已到。唐僧沿恆河一路往東南而行時,始終感到極欲參訪僧伽施(Sankasya,劫比他國。sally中譯本作僧迦耶)的深摯冀望。僧伽施至今仍是佛教徒八大朝聖古蹟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遺址,分別是佛陀降生地藍毘尼、初成正覺處菩提伽耶、初轉法輪處鹿野苑,以及涅槃之地拘尸那揭羅。日後,另有四個地方也漸成重要的朝聖地點:佛陀施展大神通處室羅伐悉底、馴象處王舍城、彌猴獻蜜處吠舍釐,以及位於僧伽施的佛陀昇天說法處三寶階。
玄奘為我們重述僧伽施的傳說:佛陀昇天為母說法結束後欲下降人間,「天帝釋乃縱其神力建立寶階……如來……履中階而下,大梵王執白拂,履銀階而右侍,天帝釋持寶蓋,蹈水精階而左侍,(梵)天眾凌虛,散花讚德」。
玄奘參訪三寶階的時候,所看到的是後代諸王「疊以磚石,飾以珍寶」所重建的,高約七十尺,階上建有精舍,寺中有佛陀石像,天帝釋和大梵王分立兩側。時至今日,除三寶階窣堵波遺跡和一根石象盤頂的阿育王石柱之外,已經所剩無幾了。(Sally Hovey Wriggins,杜默譯《玄奘絲路行》,智庫文化,1997,p.122)
僧伽施簡介:
僧伽施(Sankasya)是佛教八大聖地之一。現在的地名是Sankisa,相傳佛陀因為母親摩耶夫人在地出生7天後即過世,所以佛陀前往天界為她講述佛法,當時三道寶階就是在僧伽施降下,所以這裡留有一個巨大的佛腳印。此外,僧伽施也曾經挖掘出阿育王時代建造的象頭石柱。(王瑤琴《MOOK自遊自在-印度》,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 p.99)
僧伽施詳細介紹:
僧伽施,別稱劫比他國(巴 Kapitha),係位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之古國。高僧法顯傳(大五一•八五九下、八六○上):「從此東南行十八由延,有國名僧伽施。佛上忉利天三月為母說法來下處,(中略)此處僧及尼可有千人,皆同眾食,雜大小乘學。」此外,另於大唐西域記卷四載,此國周圍二千餘里,國大都城周長二十餘里,氣序土宜與毘羅那拏國大致相同,風俗淳和,人多學藝,有伽藍四所,僧徒千餘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天祠十所,異道雜居,共同遵事大自在天。高僧法顯傳等又載,此處有佛從忉利天至人間時洗浴之舊址、優缽羅比丘尼初禮佛之處、過去三佛及釋尊坐處經行處、天帝釋及梵天王隨佛從天下來之地,及收藏佛髮、爪等之塔等。
關於都城位置,康林罕(Cunningham)謂,即恆河上流南岸阿特蘭基(Atranji)與卡諾基(Kanoj)中間之桑開薩(Sankisa);華特士(Watters)與戴伊(Dey)等學者亦贊同此說,然英國印度學學者史密斯(Smith)卻否定此說,而認為應即埃坦(ita,或 Etah)地方東北隅之皮堤亞利(Pitiali)附近。〔雜阿含經卷十九、阿育王經卷三、阿育王傳卷二、解說西域記、A. Cunningham: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 T. Watters: On Yuan Chwang; S. Beal: Buddhist Records of the Western World; N.L. Dey: The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 and Mediaeval India〕 佛光辭典p.5721
註:佛教八大聖地 佛教八大聖地是指四大佛跡及四大聖地
四大佛跡: |
- 佛陀誕生地:藍毘尼
-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地:菩提伽耶
- 佛陀初轉法輪之地:鹿野苑
- 佛陀入滅之處:拘尸那
|
四大聖地: |
- 佛陀施展大神通處:室羅伐悉底=舍衛城
- 馴象處:王舍城
- 彌猴獻蜜處:吠舍釐
- 佛陀昇天說法處三寶階:僧伽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