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亦宛然》
民國二十年,李阿茶生子,李天祿得子非常高興,時機業已成熟,大筆購入六角
棚,心想可以大展鴻圖了。他請當時講古著名的黃福先生幫其取班名,原本黃福希望
他繼承父親的班名,但李天祿想自立門戶,希望能取如「宛若真」一樣的名字。黃福一
聽,一下子列出了幾個名字,「亦宛然」三個字震撼了李天祿。
「亦宛然」,意思是也很像,如真的一般。即使是木偶敷演,但演技精湛,劇情
扣人心弦,讓觀眾如癡如醉,渾然忘我,分不清是真人或木偶,真實或虛幻。李天祿
選擇了這個名字,覺得這個名字最能表達掌中藝術的精髓,達到「木偶有靈能作我」
的境界。
有了自己的戲班,李天祿升格為「祿師」,漸露頭角。起初在濱江街一帶演出,
每個月有十來棚戲,維持生計沒有問題。但他想趁年輕多磨練、多露臉、多賺一點錢
,凡是有缺頭手的戲班邀請,他也不在乎是散籠。從三峽到基隆,李天祿先生廣結善
緣、地盤越拓越寬,人面越來越廣,名氣漸漸響了起來。
在台北的邊陲地帶小有名氣是不能滿足他的,攻進市中心,與「小西園」、「宛
若真」同掛頭牌,才是李天祿想要的。但這次,他並不心急,他知道一切都要機會,
也要有才能,掌中技藝及平劇票房的磨練,不敢鬆懈。
《一鳴驚人》
這時,李天祿發現布袋戲的行當雖多,但其中「七卻仔」卻是其中很重要的調味
人物。紅花綠葉的道理他非常了解,這樣的腳色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甚至佔了大部
分,很有親切感,反倒是英俊的主角或是美麗的旦角,才是觀眾遙不可及的夢想,保
持著距離。
於是,他開始找尋類似「七卻仔」的人,這些人大都生活於底層,在廟口演出常
遇三教九流之人,李天祿也藉此揣摩學習。這樣的觀察研究,開拓了他的表演寬度,
民國二十年,陳婆來台,李天祿與其同台演出「拆樓」,李天祿將「人相」及「缺嘴
」的腳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兩人的演出受到極大的讚賞。他的演出,也讓陳婆誇獎,
直對李父道:「以後靠這粒就吃喝不盡啦!」
「老少同台」的確替他提升了不少名氣,但李天祿在等待能與掛頭牌的「小西園
」、「宛若真」相互絞棚,同場競技的機會。「絞棚」,即是所謂的「拼戲」,在廟
會或盛大的場合,常有許多戲班一同演出,此時,就以台下的觀眾多寡來論輸贏。贏
的戲班從此確立地位,輸的戲班輸了戲金也輸了名聲。不過,「絞棚」也不都這麼現
實,也有發生大的同業照顧小的同業的事情。
這一天終於來了。民國二十六年,李天祿先生二十六歲,受到當時「因仔普」的
爐主受邀搬戲,而同台競絞的就是「小西園」、「宛若真」兩團。李天祿當時既期待
又戒慎戒恐。下午時分,博筊決定戲台位置,「亦宛然」求到靠近路口的位置,齣頭
由各戲班自行決定,李天祿知道,
如果和他們演同類型的戲目,很難佔到便宜。所以
當下他決定演出「李世民遊地府」,裡頭變化很多,可以出奇制勝。由於曾到基隆「
景春園」幫忙,李天祿運用人脈借到台北唯一的活動佈景,不同於當時固定性的布景
。戲開演了,起初「亦宛然」棚下觀眾不多,後來隨著遊地府的劇情發展,燈光、尪
仔在活動佈景、多樣燈光下跳脫鮮明起來,吸引了許多人嘖嘖稱奇,快下戲時,棚下
早已是黑壓壓的人頭。當晚的金牌,就是給了「亦宛然」。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李天祿的機智和求新求變的心。這次的「三絞棚」無關勝敗
,因不同型態的演出是不能一起給分的。但「亦宛然」一炮而紅是事實,從此與「小
西園」、「宛若真」同掛頭牌,領同樣戲金,享同樣待遇,儼然側身一流戲班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