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的表演型式》
皮影戲是一種利用燈光,將以皮質材料製作出各種形狀的戲偶,投射在布幕上,再配
以說、唱表演戲劇的演出方式。
《皮影戲的起源》
皮影戲在中國的起源,有很多種傳說。其一是在漢文帝時期,有宮妃抱著太子在窗前
遊戲,用桐葉剪成人形,再映在窗上表演故事,而慢慢形成的演出方式。也有說皮影戲的
創始者,是西漢初的一位山東巫師,名叫李少翁所發明的,這個說法是流傳比較廣的。
根據宋高承所著《事物紀原》中「影戲」一篇中,說到:「故老相承言影戲之原,出
于漢武帝,李夫人之亡,齊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手人無已,迺使致之,少翁夜為方帷
,張燈燭,帝坐它帳,自帳中望見之,彷彿夫人像也,蓋不得就視之,由是世有影戲,歷
代無所見。」
這是說漢武帝自他的愛妻李夫人死了之後,非常想念她,那時有個山東來的巫師,叫
李少翁,向皇帝說,他能找到李夫人的魂魄。皇帝因為思念愛人,就讓李少翁這麼做了。
到了夜間,李少翁搭起了帷幕,點上了燈,讓皇帝坐在幕的另一邊,皇帝就在帷幕上看到
李夫人的身影,栩栩如生。從此世界上就有了影戲,這是以前從來沒見過的。
但是這篇文章的紀錄,只是在歷史上第一篇提到這種表演方式的文字罷了,究竟影戲
是不是這樣發明的,並不能由此得到證實。而自漢武帝之後,影戲也不算流行,一直要到
宋朝仁宗之後,才有一般大眾表演影戲。
在宋朝以前,根據學者的研究,影戲的表演是與宗教有關的。唐朝及五代時期的影戲
,常是道僧在法會時,把影人當做亡魂來超度,所以影戲就成了與喪葬有關的宗教儀式之
一。到了宋朝,影戲才由喪家宗教儀式,發展成為一種戲劇表演,並且因為有許多表演能
手的出現,使其蓬勃發展。
《古代影戲的流傳》
宋時的影戲表演熱鬧滾滾,有許多文戲記載盛況。
《事物紀原》提到「宋朝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採其說緣飾作影人,始為魏
、蜀、吳三分戰爭之象。」那時候街上有人表演三個的故事,就用影子人形來加強戲劇效果
。也有迷上影戲的觀眾,常常看戲看得感動到淚下如雨。北宋張耒《續明道雜誌》上記載:
「京師有富家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軏為之泣下。」
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提到有「丁儀、瘦吉等弄喬影戲」,這是宋徽宗時在東京
有設立劇院的影戲明星。所謂的喬影,是由影子演出的滑稽戲。《都城紀勝•雜手藝》中提
到手影戲,可能是人用手勢來表演的小影戲。洪邁的《夷堅志》則說:「嘗遇手影戲者,人
請之占頌,即把筆書云:『三尺生綃作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
掌握來。』」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了解,當時手影戲的表演是十分精采有趣的。
南宋時期的影戲藝術,在製作方面,已經由原來的剪紙,發展到用獸皮來製作,是真正
皮影戲。據《都城紀勝•瓦舍眾伎》一書載:「影戲,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後以
彩色裝皮為之,其話本與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姦邪者與之醜貌。
」瓦舍是南宋大都市裡的娛樂場所,這篇文章讓我們了解到,皮影戲在南宋時期的演出方式
,其實是和中國的其他戲劇表演方式有點類似的,在內容方面以說歷史故事為主,好人就畫
得相貌端正,壞人就刻得面目奸邪,是忠是奸,一看便知。
元代的蒙古人則把皮影戲,做為軍中的康樂活動之一,這也使皮影戲隨著元代大軍的西
征,被傳到了中亞細亞一代,之後又傳到埃及與土耳其。
在明代,皮影戲被稱為「宣卷」,它的表演內容更加豐富,除了歷史故事之外,也有現
代故事,多半是以因果相報的內容為主。明代的皮影戲,也從一般市集的演出,變成貴族們
喜愛的戲劇,帝王們也甚愛觀看。
《近代影戲的流傳》
到了清代,影戲流傳更廣,也在不同的地區發展出不同的劇種,有各自的吟唱曲調及製
作影偶的材料。在河北灤縣有著名的「驢皮影」,西北有「牛皮影」,其他地還有「皮猴影
」、「紙影」等等。滿人非常喜愛看影戲,造就了皮影戲歷史上的高峰。八旗王府中有專設
的影戲道具,藝人常常被王公貝勒邀請到王府中表演,叫做「宮影戲」。
但清代中期,仁宗嘉慶年間,由於有民間暴動,流傳皮影人可變成「天兵天將」來幫助
人民的說法,使得官府查抄城裡的皮影戲班,並捉拿藝人,使得皮影藝術差點滅亡。幸好事
過境遷,到了道光、咸豐年間,皮影戲又興盛了起來,在京城東四牌樓附近,就高高掛著「
和順班」、「義和班」等知名影戲班子的招牌。直到清朝末年,由於民生凋敝,暴亂頻傳,
更有白蓮教徒妖言惑眾,清廷就以皮影戲藝人,會用紙人興妖造反的說法,以「玄燈匪」的
罪名,將他們逮捕。甚至在光緒皇帝臨終時,還頒布告示,禁止演出「國有大禍,民無天良
,若再唱演,點火燒籍」,皮影戲就在國難之中,逐漸地消聲匿跡。
但是民間藝術的力量,總是生生不息。影戲在清高宗時期,被來華傳教的法國神父帶到
法國,在馬賽與巴黎作公開表演,不久又傳到了英國,逐漸遍及於歐洲。它也隨著鄭成功的
軍隊,傳到了台灣,在此地開花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