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捕風捉影 | ˙台灣好影 | ˙影戲腳蹤 | ˙有影無影 | ||
![]() |
《名稱》 自古以來,皮影戲有許多名稱,一般常被稱作「影子戲」,在陝西濼州則叫「燈影 戲」,用紙做的戲偶叫「紙影戲」,用驢皮做的偶叫「驢皮燈影」,在四川用牛皮做偶 叫「牛皮影」,筧橋用羊皮做偶,叫「羊皮燈影」、「土影戲」,在皇宮王府裡演出的 叫「宮影戲」。在福建漳州與廣東潮州等地,因為雕刻出來的人影,顏面看來像猴子, 所以叫「皮猴戲」,而後流傳到了台灣,因此台灣也把皮影戲叫「皮猴戲」。 但是這些名稱也不是當地專用,不管是燈影,皮影或是皮猴,說起來,觀眾們都知 道談的是那種表演類型。
《劇目》
在音樂方面,台灣皮影戲主要採用潮調音樂,因其與道士主持喪禮所用的音樂十分
相似,一般觀眾就稱之為「師公調」,常用的曲牌有【下山虎】、【風入松】、【山坡
尾】、【哭相思】、【金錢花】、【走羅包】、【小桃紅】等。
《表演技巧》 它的演出方式是用平面的映象來表現內容。影窗、皮偶,看起來都是平面的,但是在 線條與光影的變幻組合下,卻可產生出非常有趣的效果。皮影戲的演出,自由度也很高, 不管是表演者所刻製的皮偶,操作的方式,或是觀眾欣賞的方式,都可發揮高度的想像力 ,讓演出者和欣賞者,都能得到相當大的娛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