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風捉影 ˙台灣好影 ˙影戲腳蹤 ˙有影無影  
名稱
  自古以來,皮影戲有許多名稱,一般常被稱作「影子戲」,在陝西濼州則叫「燈影 戲」,用紙做的戲偶叫「紙影戲」,用驢皮做的偶叫「驢皮燈影」,在四川用牛皮做偶 叫「牛皮影」,筧橋用羊皮做偶,叫「羊皮燈影」、「土影戲」,在皇宮王府裡演出的 叫「宮影戲」。在福建漳州與廣東潮州等地,因為雕刻出來的人影,顏面看來像猴子, 所以叫「皮猴戲」,而後流傳到了台灣,因此台灣也把皮影戲叫「皮猴戲」。
  但是這些名稱也不是當地專用,不管是燈影,皮影或是皮猴,說起來,觀眾們都知 道談的是那種表演類型。

劇目
  皮影戲的劇目,多半是前人流傳下來的手抄本,可分為文戲和武戲兩種。文戲的唱 曲比較多,整個演出場面要能與音樂配合,故演出難度較高。主要的劇目有《蔡伯喈》 、《蘇雲》」、《孟日紅》、《師馬都》、《高良德》等。
  在武戲方面,唱曲就比較少,以表演影人的技巧為主,主要的戲目有《西遊記》、 《孫臏下山》、《鄭三保下西洋》、《濟公傳》、《狄青平南》、《薛仁貴征東》、《薛 仁貴征西》等。

  在音樂方面,台灣皮影戲主要採用潮調音樂,因其與道士主持喪禮所用的音樂十分 相似,一般觀眾就稱之為「師公調」,常用的曲牌有【下山虎】、【風入松】、【山坡 尾】、【哭相思】、【金錢花】、【走羅包】、【小桃紅】等。
  台灣皮影戲其實保存了很多元、明南戲的劇目,如《蔡伯喈》、《高文舉》、《司馬 都》等,現存劇本大約有三百本左右,對於研究中國戲曲史,非常具有參考的價值。

表演技巧
  皮影的演出和其他劇種比較起來,較為簡單,一團人可以只有兩、三個人,一個人主 演,其他的人幫忙操桿、伴奏及和聲,戲班中的說法是「七個人緊,八個人忙,九個人消 停」。舞台搭建也很輕便,不容易受場地或其他條件限制。影偶的雕製,影窗的設置,燈 光的搭配,難度都不算高,成本也很低,花費很少。

  它的演出方式是用平面的映象來表現內容。影窗、皮偶,看起來都是平面的,但是在 線條與光影的變幻組合下,卻可產生出非常有趣的效果。皮影戲的演出,自由度也很高, 不管是表演者所刻製的皮偶,操作的方式,或是觀眾欣賞的方式,都可發揮高度的想像力 ,讓演出者和欣賞者,都能得到相當大的娛樂效果。

  皮影戲表演得是否成功,就看操桿技巧,能不能透過皮偶將劇中人的動作身形及七情 六慾表現出來。皮偶的特技稱之為「彩頭」,好的藝人利用那幾根操縱桿及適當的口白音 樂,文戲能表現出女子的婀娜多姿,深情款款,在武戲則可讓孫悟空飛天遁地,其精采的 程度,可不輸現在的卡通影片哪!各位觀眾,不妨可以帶著小朋友去觀賞皮影戲的演出, 一定會讓小朋友覺得新奇有趣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