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風捉影 ˙台灣好影 ˙影戲腳蹤 ˙有影無影  
傳入
  台灣的皮影戲是源自何時,有許多說法,一說是一位廣東潮州師父阿 萬師,隨著鄭成功的軍隊來到台灣,同時把皮影戲的技藝傳過來。又有說 法是在荷蘭佔領時期(1624--1661),就有許陀、馬達及黃索等三人,從 大陸北方,經廣州,把皮影戲帶到台灣南部,後來在岡山及鳳山地區,廣 為流行。

  比較正式的文獻考據是呂訴上先生在他的著作《台灣電影戲劇史》中 ,指皮影戲是:「據說是在同治初年時期,由閩南許陀、馬達、黃索等三 人,由閩南傳入台灣」,呂先生在《台灣皮猴戲之研究》則更詳細地說: 「皮猴戲在台灣,大約在太平天國(1850-1865)由海陸豐、潮州、汕頭一 帶傳到福建的詔安、漳浦等地,然後帶到台灣。又聞是一百多年前是廣東 省潮州一帶傳到台灣南部,流行於高雄縣的岡山和鳳山境內,北在二層行 溪以南、下淡水溪以東的鄉村中,擁有廣大的農民群眾。」「二層行溪」 乃今之二仁溪,「下淡水溪」為今之高屏溪,恰在今日高雄縣的南北邊界 。

  在台南市普濟殿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設立的「重興碑記」,其 中有記載「大殿前埕,理宜潔淨,毋許穢積以及演唱影戲……」這又是影 戲在台灣流傳的一項證據。

  雖然說法眾多,但是皮影戲傳入台灣確切的年月時日,是不可考的。 唯一能肯定的是,皮影戲是從中國傳入的一種民間戲劇,且在台灣南部十 分盛行。

興衰
  皮影戲傳入台灣之後,主要是流傳在現今的高雄縣地區,尤其是在鄉 村裡,更受到農民們的歡迎。皮影戲由於其演出規模小,人員少,對於表 演者而言,穿鄉越村地去表演,並非難事。而其表演毋須太大的場地及使 用地方的語言和曲調,也使得觀賞者能輕易地享受這種農閒時的娛樂,因 此在清朝就很流行皮影戲的演出。據說,清末時期,光是在岡山地區,就 有四十多個皮影劇團,而路竹鄉下寮一庄,也有三十多團,鼎盛時期,全 台恐怕有一百多個劇團。不過那時的表演者多半不是純以演戲為生,而是 把表演當副業,另有其他的營生。此外,當時的劇團沒有特別的團名,多 半是以劇團的所在地和表演者的名字來稱呼,到了日治以後,各地的皮影 劇團才開始立下團號。

  日治時代初期,皮影戲的演出活動還算正常,但到了中日戰爭之後, 台灣總督府為了消滅省民的民族意識,下令禁演地方戲劇,除了後來的「 東華皮影戲團」,以其優異的演出,得到日本學者的支持,能繼續公開演 出之外,其餘劇團,多半暫停表演,這是皮影戲在發展過中,又一次受到 傷害。

  光復後,禁演令撤銷,皮影戲這項民間藝術又再度抬頭,此時皮影戲 不僅在鄉村演出,更走入戲院中,讓觀眾能有更舒適的場地來觀賞,當時 的劇團數目,又恢復到百團以上。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新媒體與新娛樂方式的崛起,電影、電視等新 科技的休閒活動,成了新寵,使許多傳統民間藝術,如不配合轉型,便失 去了演出的機會而逐漸凋零。皮影戲在時代潮流的衝擊下,團數銳減,至 今約只存下六個劇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