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捕風捉影 | ˙台灣好影 | ˙影戲腳蹤 | ˙有影無影 | ||
![]() |
《傳入》 台灣的皮影戲是源自何時,有許多說法,一說是一位廣東潮州師父阿 萬師,隨著鄭成功的軍隊來到台灣,同時把皮影戲的技藝傳過來。又有說 法是在荷蘭佔領時期(1624--1661),就有許陀、馬達及黃索等三人,從 大陸北方,經廣州,把皮影戲帶到台灣南部,後來在岡山及鳳山地區,廣 為流行。
在台南市普濟殿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設立的「重興碑記」,其 中有記載「大殿前埕,理宜潔淨,毋許穢積以及演唱影戲……」這又是影 戲在台灣流傳的一項證據。 雖然說法眾多,但是皮影戲傳入台灣確切的年月時日,是不可考的。 唯一能肯定的是,皮影戲是從中國傳入的一種民間戲劇,且在台灣南部十 分盛行。
《興衰》 日治時代初期,皮影戲的演出活動還算正常,但到了中日戰爭之後, 台灣總督府為了消滅省民的民族意識,下令禁演地方戲劇,除了後來的「 東華皮影戲團」,以其優異的演出,得到日本學者的支持,能繼續公開演 出之外,其餘劇團,多半暫停表演,這是皮影戲在發展過中,又一次受到 傷害。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新媒體與新娛樂方式的崛起,電影、電視等新 科技的休閒活動,成了新寵,使許多傳統民間藝術,如不配合轉型,便失 去了演出的機會而逐漸凋零。皮影戲在時代潮流的衝擊下,團數銳減,至 今約只存下六個劇團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