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勢待發

˙二次大戰後

˙日人讚賞

˙勇於創新

˙皮戲挺身隊

˙東華皮戲團

˙巔峰期  
巔峰期
張叫的《演戲記錄》記載了東華在各地演戲情況   張叫先生留下的《演戲記錄》記載了東華皮戲團光複初期在各地演出的時 地與劇目,這個紀錄詳實反映了各地觀眾喜愛的劇目以及張叫擅長的戲碼。同 時它為張德成樹立典範,激勵他為東華留下更詳盡的演出記錄。

  1952年張德成領導的東華皮戲團已征服北部張德成手繪內台戲戲台布景設計圖殘稿 戲院。從留下來的演出記錄來看,東華皮戲團演遍全台,所謂「頂港有名聲, 下港有出名。」為了配合內臺戲的演出,張德成先生重新設計了適合戲院舞台 尺寸的戲台,把演出影框加大,除此,還自己設計製作廟宇式佈景。

  張德成先生的才華不僅止於藝術創作,他在藝術行政管理與行銷的手法, 也是領先同儕。他不但為「東華」記載了東華在各地演戲情況保留各種資料, 也因應觀眾看表演的環境,張德成為內台戲設計黑白宣傳圖 改變演出方式,還利用廣告宣傳的手法,增加演出的收入。他自行設計大幅海 報,張貼於戲院門口;自製團旗,可以沿街廣告;還有設計傳單,在演出前讓 團員沿街散發;甚至在報紙上登出廣告;還有在演出後,刊登啟事,告訴觀眾 ,下場演出的時間與場地……種種的行銷手法,讓東華皮戲團的演出座無虛席 。

民國42年黃萬清贈予張德成團旗   東華皮戲團在全省一站一站地演出,所到之處,觀眾趨之若鶩,場場爆滿 ,有時還有發生戲院搶團的事件,這種盛況有如現代青少年迷戀偶像明星一般 。然而到1960年代中期,受新興媒體的衝擊,整個本土戲劇表演的沒落,終於 東華皮影劇團也走出了戲院,留給觀眾無數的回憶。

民國43年東華於宜蘭中山堂演出   這段巔峰時期,不但是東華皮戲團威震大江南北的光輝歲月,更也是台灣 本土戲劇在光復後,最輝煌的時刻,無論是歌仔戲、布袋戲,或是皮影戲,都 擁有為數眾多的劇團及觀眾。可惜的是,當新興媒體如電影電視出現時,當時 的政府或學術文化界,並沒有體會到保存傳統戲劇的重要,任由許許多多的民 間藝人沒落下去,只有少數幾個轉型成功的藝人,能各自在專業領域闖出一片 天,這樣的發展,只能說是時代潮流下的命運。

民國45年東華於台中縣烏日戲院盛況